[提要] 早些年,一部电影还会因为金狮奖而身价倍增,而在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拿大奖=不具娱乐性,没有票房,那么,电影节有什么用? 三大电影节总是代表了艺术片的最高水准吗? 影评人又是干什么的? ……[我来说两句] |
今天是多伦多电影节的开幕之日,而威尼斯电影节已经明显清冷很多。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无奈地说:“电影,是一种企业化的艺术,跟经济关系很密切。”作为世界上年纪最大的电影节(诞生于1932年,中间因为战争等问题停办过很多届,因此至今只举办了65届),威尼斯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早些年,一部电影还会因为金狮奖而身价倍增,而在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拿大奖其实相当于被MPAA(美国电影协会,负责给电影分级)定了R级:不具娱乐性,不适合普通观众欣赏。不过,对于影评人这里还是天堂,看电影不再需要排长队了。
电影节有什么用?
于是我们要问,这边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威尼斯电影节,那边已经新冒出了个罗马电影节,而就在威尼斯附近的乌迪内,还有个远东国际电影节,全世界有那么多电影节,为什么还是会不断有新的电影节出现?这些电影节有什么用?
电影,拍出来就是要卖的。因此,所有的电影都是商业电影,艺术电影是商业电影的一个类型,从数量上讲还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类型。而电影节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这些电影被更多国家的媒体看到,从而有助于它找到买家,打通发行渠道。而威尼斯电影节现在只能做到前半部分的宣传工作,拍板钉钉还得去多伦多(那里有交易市场)。
无论一位导演拍摄的电影多么个人化,最终都希望它能上映,即卖出去。既然是一种商品,自然有人喜欢大名牌,有人偏偏喜欢手工作坊产品。好莱坞大片就是大名牌,有庞大的宣传预算,而其他国家的电影(也包括好莱坞的小制作电影)相当于三、四线品牌、甚至手工作坊制品,必然没有足够的财力去世界各国推广自己的电影。国际电影节的作用,就是聚集起世界各地的媒体和片商,使得这些小电影能够花相对较低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一部电影只要在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时获得好评,便立刻会传遍全世界。
因此,电影节上活跃着这样几类人:制片人来推广电影,发行商来选电影,而影评人则负责帮助没有空看完所有电影的人看电影,并告诉他们哪些电影适合哪些观众,以帮助发行商和观众做出选择。而这群人往往是固定的,他们像游牧一样从一个电影节跑到另一个,久而久之,电影节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的电影年年入围,只要进入了一个国际电影节,再进入下一个就变得很简单了。贾樟柯、张艺谋、李安都有着从柏林,到威尼斯,再到戛纳的经历;而昆汀-塔伦蒂诺的路线则是由戛纳到柏林,并多次被威尼斯邀请参加展映单元的活动。
至于电影节本身的盈利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戛纳和威尼斯每年靠电影节期间飞涨的物价就能造福一方百姓,还有些开、闭幕电影是需要收钱的。至于鹿特丹、柏林、多伦多等人气电影节,门票收入也不菲。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