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内地电视

34集陕军东征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10月开拍

  海岩、王海鸰、万方、刘震云、石康……大牌作家与影视联姻,风生水起。陕西作家面对荧屏,却显得有些怯场和冷清。

  近日,“陕军东征”代表作之一的《最后一个匈奴》传来开拍34集连续剧的好消息。这能否成为“陕籍作品”大规模进军影视的序曲呢?

  文坛“陕军东征”的代表作品之一《最后一个匈奴》,已被改编成34集电视连续剧,其拍摄工作定于今年10月开始,开机地点很可能就在陕北。

  高建群对这部连续剧的拍摄充满期待,他昨天向记者透露:“拍摄方问我有什么希望,我说了,要弄你就把它弄好。”

  历经5年筹拍,两度销声

  11日上午,《最后一个匈奴》投拍方在延安召开剧本研讨会。参会的高建群昨天说,剧本获得了很高评价,具体拍摄工作将于10月开机。

  这是高建群首度向外界透露《最后一个匈奴》电视剧开机时间方面的事宜,这显示该作品改拍电视剧工作已经进入到操作阶段。实际上,早在2003年,获得消息的媒体就发表了《最后一个匈奴》将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报道,但报道之后,拍摄工作再无下文,之后又到2006年,随着《最后一个匈奴》的首次修订再版,又传出将拍摄电视剧的消息,然而两年来,读者也未看到任何开机动作。

  随着《最后一个匈奴》在读者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读者对这部作品改编成电视剧满怀期待。网络上,几乎在每次有关该作品电视剧拍摄的消息后面,都会有网民跟帖,表示他们的支持和期待。记者昨日走访西安、延安一些市民,他们也希望早日在电视上看到这部作品。在延安市公安局工作的鲁强20出头,他说他上学的时候看过这部书,“里面的人物个个我都喜欢,上了电视肯定更好看。”

  投资方预期:保本就行

  据悉,此次敲定的剧本一共34集,出自刚刚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山西女作家葛水平之手。高建群说,每集都有15000多字,“拍摄方拿到这个本子之后,直言这是他们期待已久的东西。”

  拍摄制片方目前定为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实际负责人为该中心的李功达,其已介入完成的作品有《越王勾践》、《特殊使命》等一批热播剧,在业界颇有影响。

  该片投资方为延安私营企业家常学军,昨日他坦言,他本人并不从事文化产业,更不懂电视连续剧投资,“我跟高建群同龄,我们早就认识,《最后一个匈奴》刚出那会,我就买了来看,我很感动。”

  常学军表示,该片预计投资2000余万元,“我知道既然是投资就肯定有风险,但我们跟那种专门的影视公司不一样,我没有指望这个东西来赚钱,保本就行了,主要是想把它推出来。”在常学军看来,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最后一个匈奴》这样如此完整地表现陕北人和陕北文化。

  高建群:希望我的作品都能变成电视剧

  高建群十分乐见《最后一个匈奴》拍摄成电视剧,谈及对这次拍摄的希望,他说:“我跟制片方说了,对于小说作者来讲,小说一出也就完了,拍电视剧是你们的事,要弄你就把它弄好。”高建群还希望拍摄方能尽量多地增加陕北、陕西文化元素,甚至希望全剧采用陕北方言,“靠近榆林那边的话,跟普通话比较接近,采用方言应该不会形成障碍。”

  高建群说,他看完剧本后,发现剧本从情节到人物都非常细致、丰满,“在陕北那么一种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那么一群充满奇异色彩的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经历,一定会十分抓人。”

  高建群还说,《红高粱》之后,很少有作品能延续那种表现风格,能够把那种张扬的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他还寄希望于拍摄方能够在《最后一个匈奴》的拍摄中延续《红高粱》的风格和手法。

  对于目前文学名品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这一现象,高建群昨也坦言了自己的看法,“电影、电视剧已经是一种你无法抗拒的载体,我就希望我的所有作品都能变成电视剧、电影。”本报记者 康正作品底蕴厚重、作家票房号召力有限、本土好编剧缺乏陕西文学距影视舞台“三步之遥”现如今,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了,且不乏叫好又叫座的。比如电影《我叫刘跃进》、《一地鸡毛》、《手机》都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小说,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都有了不止一个影视版本了,石康的《奋斗》搬上荧屏后火得一塌糊涂。更不用说海岩、王海鸰等,其著作本身和剧本非常相近,写一部上演一部。

  在这样的环境下,陕西作家的作品面对荧屏,却显得有些冷清。以贾平凹和陈忠实为例,前者的作品直到《高兴》才开始投拍,陈忠实的《白鹿原》除了话剧成功公演外,影视方面的消息倒是不断,但却是只听其声,不见其作。

  但日前,蜚声文坛的“陕军东征”代表作之一的《最后一个匈奴》却传来开拍34集连续剧的好消息。这能否成为“陕籍作品”大规模进军影视的序曲呢?此前,厚重的陕西文学作品为何难登影视舞台?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以探究竟。

  作品底蕴太厚陕西文学不容易改编

  虽然高建群直言,希望自己的作品都能改编成影视作品,但陕西更多的作家在这方面表现低调。

  影视公司表示,他们更喜欢畅销书作品。另一方面,相对于严肃作家而言,一般通俗小说作家将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意愿也更强烈些。西安光中影视董事长赵安认为:“陕西的文学作品一般文学底蕴深厚,改编不是很容易。”此外,赵安也表示各个影视机构的侧重不同,喜好不同。比如他们公司,在购买小说改编电视剧的时候,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主要看戏剧冲突表现力。

  谈到有些严肃小说作家并不愿意将作品拍摄成电视剧,赵安说:“有些小说很有阅读快感,故事讲得也不错,但改编成影视作品可能就不怎么样。我认为小说和影视作品是两种艺术形式,可能作品好,但不一定拍成影视剧就好,作品也许是个三流作家写的,但拍成影视剧可能反响不错,这不具有可比性。”

  不看好“大块作品”影视公司青睐票房号召力

  记者从一位业内人士处获知,影视公司更关注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作家,比如万方,王海鸰等情感类作家。在电影界,刘震云,刘恒都是大腕级的人物,他们只要出手,先不说拍的好坏,收视、票房方面就能给投资方减压。

  据了解,如今有的出版社还在为作家提供一条龙服务,在作品出版后,进一步推荐给相熟的影视公司,这样作家更放心,也更容易以最快的速度促成拍摄。其中不少出版社本身就在与影视公司合作,甚至有的先出影视作品,再出书籍,完全是一个统一的“体系”,比如万方的《女人心事》,就是成功的操作范例。

  出乎意料的是,在影视公司看来,“大块作品”更难“啃”,改编文学大家的作品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投资,一旦拍不好,就成毒药,因此,一般小型投资公司只愿意拍小成本的作品,至少不会赔钱。因此,虽然陕西作家作品厚重且对版权费要求并不苛刻,但敢改拍作品的人也不多。

  陕西本土缺少好编剧改编不好反而会伤及作品

  对作家而言,将图书改编成影视剧不仅能得到版权费,同时能大规模增强宣传力度,达到短时间的良好效应,对书籍的销量,影响力和推广也非常有利。正如高建群所感慨的:“电影、电视剧已经是一种你无法抗拒的载体。”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能耐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书籍通过影视传递信息,终归是一种渠道。更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不少读者是先接触了影视作品,再回头去读书的,荧屏上的影视作品也促成了读者的阅读“回流”。

  但如果双方嫁接不好,也会对作家影响力造成伤害。比如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同名电视剧就被网友狂批。因此一位出版社的编辑就告诉记者,书籍一定要谨慎、有选择地拍摄,否则会反过来削弱书籍的影响力。而对于陕西的文学作品,这位编辑建议陕西作家应该尝试自己编剧。现在圈里的很多作家都是“编剧作家一肩挑”,甚至还有专门编剧写剧本的,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作者刘恒,就编剧过《张思德》、《云水谣》还有《集结号》,而刘震云的《手机》等也都是自己“动手”编剧。陕西本土有影响的编剧太少,这也是陕籍作品难登荧屏的一个原因。

  
(责任编辑:Dawn)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高建群 | 常学军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