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云生 综合打分:9.3分。
对上昆的《长生殿》向往已久,这次来京演出得以观赏到第四本“月宫重圆”,实在是美事!
网友 潜云生 |
先说舞台设计,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上次上昆在儿童剧院演《牡丹亭》,在台上搭台,实际上并未物尽其用,这次则并没有用太多的布景,用几个木质帘子作为背景,倒也典雅大气。“还舞台于演员”的理念很值得赞扬。在舞台靠前的两边有编钟等乐器,分由两人在一定时候演奏,这种设计倘用在长安大戏院或上海的天蟾则未必适合,用在保利这样的剧场倒也显得较为贴切。
这本戏还是体现了两条线,即《长生殿》的两条线,一条是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线,另条是安史之乱的政治国家的线。
在正戏开始前有一说书人,袁国良演,后来又扮演了骂贼的雷海青。骂贼一场表现不错,所戴的髯口也非同一般,京剧里称“二涛”,马派戏里还常见,昆曲演出我则是头一次见到,而且还是效仿马派,用头发做的髯口。
第四本的一重要部分就是杨通幽寻找杨妃魂魄的场次,未免使用现代技术过多,让人觉得很躁。而吴双的表现令人满意,虽嗓音有不支之势,但是还算满宫满调,作为声部来说,花面的嗓音也觉得整个演出声部协调。吴双身段也不错。
这次演出最大亮点还是蔡正仁先生、计镇华先生两位年近古稀的艺术家。蔡先生的《迎像哭像》是他的代表作,曾经轰动宝岛台湾。这次演出虽也有删减,但还是基本体现了蔡先生的艺术风采。蔡先生在上海被青年戏迷誉为“蔡明皇”,足见其受欢迎程度。果然是宝刀不老。我曾于长安一见蔡先生的《小宴》,一张嘴即比同台的中年青年演员的声音大一号,足见功力之深。吐字行腔之妙,实在难用语言描述。印象最深《迎像》中一句“未必他直犯君王,纵然犯了又何妨?”情之深意之切让人动容,艺术感染力极强,台底下的观众的情绪一下子被带起,顿时掌声大作。我回来听了俞振飞先生50年代的实况录音,个人认为,在这两句的表现力上,蔡先生超过他的老师俞振飞先生(个人认为俞振飞先生把重点放在哭像之中)。头一天三本也是由蔡先生主演的,可以听得出蔡先生嗓音略有疲劳,但丝毫未影响演唱,高低自如,高处真有裂帛之妙,不虚不破,直上九霄,回味无穷。
计镇华先生戏虽不多,却极见光彩。弹词一折词曲删减较多,未免不足,计镇华先生载歌载舞,个人认为计先生在表演上有创新,许多动作可能借鉴了京戏麒派的表演(这只是猜测)。计先生善于运用自己擅长的“真假声”,走高腔丝毫不费劲,还有极大的美感,有极强的剧场效果。唯计先生每唱过一段曲子后即转身,有一次似乎是在拭鼻涕,老先生可能身体不适,而演出效果没有受到影响,所有唱腔和表演身段丝毫未乱,也是功力的体现。
关于服装,基本缘于传统。蔡先生迎像哭像用的就是传统的蟒,十分好看。后面罩纱的服装也不错。
如果说美中不足,那就是整体舞美编排上显得繁杂。宫女舞蹈显得杂乱且不必要。关于英文翻译也足多差讹。
另一个值得一记就是结尾谢幕。作为四本长生殿保利演出的总的谢幕,观众十分热情,看得出蔡先生谢幕时候已经十分累了。主持人张军请出了前三本的主要演员张静娴女士等人。计镇华老师潇洒地摘下髯口,引起一阵轰动。最后导演舞美等人员上台。嘉宾梅葆玖先生也走上舞台致词,又掀起高潮。
总体来说,真是不错,难得有这么让人激动的演出了。现在昆曲怎么演的问题十分惹人注目。上昆这次《长生殿》走了条中间路线,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既有新,而老的传统经典的折子机会没有大动,只是有删减,为传统戏的品牌化找出了一条路。虽然我对品牌意识保留看法,但似乎已经势不可挡,我想,走尊重传统的路,还是会得到广泛认同的。
本以为会是个看到中间就哈欠连连的戏,因为早就知道了剧情,缓慢的节奏是否跟我的习惯适应,真是个大问题.事实是,3个小时的演出,我完全入戏...
08-05-05 1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