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好莱坞频道 > 新片推荐

《功夫之王》: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果放在十年前由香港班底制作,《功夫之王》还是很令人期待的。十年后再由“半桶水”的美国佬来拍,就有些“夕阳红”的味道了。

  人太熟了,就不好意思说坏话;喜欢明星太久了,也是不好意思说不好的话。《功夫之王》和《长江7号》一样,和明星们经典作品相比,都有太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正因为“比较对象”不一样,也就有了所谓“只是一部娱乐片而已,还要求什么呢”的言论。

  不错,其实美国编导就是将《功夫之王》作为一部面向海外的“功夫爱好者”们拍的娱乐片。说白了,就是拍给像片中的“杰森”们看的。这些自称中国功夫电影爱好者的FANS,基本不区分武侠与功夫,也不区分飞檐走壁与拳拳到肉,“佛山无影脚”与“如来神掌”对他们来说是一样神奇……他们对中国带“打”的电影是如此的喜爱、而这种喜爱又是如此表面,以至于只要将有关中国“打”片的各种符号放在一起,他们就可以大声叫好。

  显然,对于“中国功夫”而言,除了李小龙,没有比李连杰和成龙更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了,但如何将这两个符号放到一部电影中,颇费思量。角色的正邪、故事的时代、对于“中国功夫”的代表性、交手的时机、场合、招数等等,都得考虑清楚。应当说,目前这个效果还算不错的了,至少这个故事大致还说得通,各方面也都照顾到了。

  但是,要说这就是功夫迷们期盼了十来年的作品,那显然是不够格的。

  整体通顺,对一部以“中国功夫”为卖点的动作片来说还是不够的。只有精彩的细节,才能反映创作的巧思,也才能对得起观众的期望。《功夫之王》在一些“边角”细节上注意得很好,例如服装与道具,无论是玉帝督军华美的长袍,还是走狗士兵手中的刀剑,都体现出好莱坞一流制作应有的实力。但是,一些作为“卖点”的元素在细节设计上,都失之肤浅,显得没有质感,从而降低了影片的观赏性。

  先不谈“功夫”,而是谈谈“中国”元素。杰森醒来的那个中国村庄做得还比较地道,虽然看起来就像是李连杰在《霍元甲》里的外景地:那梯田所依的山势和茅舍的结构方位,似乎都没做改动。当然,这只是个简单猜测,有心的同学可以拿出DVD印证一下。可是,实景之外的CG背景,都很粗糙单一。玉帝督军的宫殿,几乎就只是在三维模型只上染上统一的颜色,看起来和《夜宴》中的皇城一样假;虽然比“圆环套圆环娱乐中心”好一点,本想说难以体现好莱坞视觉特效业的水准,后来一查,负责电脑特效的,是韩国的一家公司,负责过《中天》与《韩半岛》的CGI。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一些,梆子们本来水准有限,没准加上还有点嫉妒心理、不想中国大片好了去,所以最后做成了这样的效果。

  《功夫之王》毕竟是论功夫的,所以虚拟背景假一点,大家装作没看见一也就过去了。但要说这次八爷的编排、与两位巨星的表现有多么令人振奋的话,那俺就不太同意了。片头孙悟空“挑逗”一群喽啰的场景就很令人泄气,山头与云海都很明显地看出“布景”的味道来,这也就算了,神通广大的孙大圣对付这帮小喽啰,一没有表现出“横扫千军”的牛A风采,二也没有表现出那种“戏弄”的趣味,一两个“瞬移”或者“分身”的镜头,应当能有助于表现大圣将喽啰们玩弄于鼓掌之间的神通。尤其是那几个表现出“猴子意味”的动作,不知是因为李连杰不熟悉猴拳、还是因为那个巨失败的“大圣妆”的缘故,反正是“雷”得要命,俺当时马上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至于万众瞩目、之前被各大媒体幻想得天花乱坠的“巨星对决”,其实是很简陋的。成龙的确是使了“醉拳”,但比起《醉拳1&2》中的酣畅淋漓来,《功夫之王》中连招式的完整性都谈不上。可能是出于减轻体能消耗的考虑,许多高难度的腰马动作都取消了,剩下的只是用手势和腿脚做些花招。李连杰的古装招式,向来以潇洒舒展著称,很遗憾在这一场中完全体会不到。只看到一味斗狠式的猛攻,除了打与被打,就没有任何让人惊艳的“妙招”了。形意拳方面更是令人失望,成龙的“虎形”与“鹤形”都只听到了搞笑的声音设计,动作上没有鲜明得体现出动物特征来;李连杰的螳螂拳也没有多少螳螂味道,如果不是最后摆个螳螂拳的手形,观众很难想象那就是螳螂拳。

  目前不清楚这种效果到底是八爷的责任,还是导演的责任。估计首先是导演缺乏足够深刻而精妙的见识限制了想表现的要求,然后八爷和成、李二位又考虑到自身体能衰减以及海外市场观众的好糊弄性,最后就形成了一种“没必要精益求精”的共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外的功夫迷们其实挺可怜的,他们既难以在认识上真正体会到中国功夫的精深,又在感官上分不清银幕上拳脚的花招与敷衍。

  也许,的确没必要要求已经功成名就的几位巨星“有所突破”。但即使是以“守成”的眼光来看,影片对于中国功夫片一些“符号”元素的表现,也是不充分的。虽说媒体上不少观众反映片中李连杰显得比成龙厉害,但个人觉得反倒是李连杰的优势没有表现出来。在以往的银幕形象上,无论是古装还是现代,李始终比成更有“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气质,这种气质最形象地表现为他的POSE:仔细回想的话,我们会发现李所扮演的经典形象,都有一个让观众印象非常深刻的POSE,这种静态的、绝对拉风的造型,不仅突出了李本身的帅气,还借助POSE与动态动作之间的停顿与转换,突出一种武学上“收放自如”的修养。这种修养,是李迥异于其他动作演员的特质。很遗憾,这种特质在《功夫之王》中看不到。编导单单刻画了李沉默寡言、言出必精这一点,却忘了给老李设计一个绝对拉风的POSE。这样李在片中的形象就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印象,仿佛真的只是一根猴毛,最后也随着猴毛一起飘飞消失了。相对应的,成龙的语言与肢体幽默对西方编导而言更容易掌握,所以成龙的形象还算是比较饱满的。编导为了加强李连杰“冷幽默”的效果,甚至想出“撒尿成雨”这招来,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有些突兀。

  说到底,《功夫之王》的最大问题,其实是节奏。动作场景的节奏与影片整体的节奏,都存在单调、分散和缺乏起伏的毛病。体现在动作场景中,最恶俗的一点,就是慢镜头的滥用。导演的用意,可能是表现中国功夫每一个动作都是很美很神奇的。但过多的慢镜头,而且表现的都是那些没什么了不起的动作,不仅显得很累赘,而且在功夫迷心目中降低了档次。因为依据经验,那些吊着钢丝的翩翩若舞的镜头,一般是为了突出功夫底子差的演员的身手;功底好的演员,除非是那些难度特大、需要让观众瞧个仔细的动作,一般不宜用慢镜头。尤其是那些表现凌空飞渡、中招倒地、倒飞的慢镜头,简直可以说都是废镜头。另外,在正常镜头与慢镜头之间转换的时机方面,影片也做得非常奇怪,它不是制造期待与紧张,而是起到舒缓神经的作用。个人认为,功夫片也好,武侠片也好,如果动作镜头的节奏不是让人手心里捏把汗、而是让人让人的思维出现突然迟钝的效果的话,基本上是失败的。“紧张”当然也可以“安然欣赏”,但那也得在第一遍紧张过后进入兴趣分析阶段才行;看第一遍都不足以抓住人心,那也就没有仔细欣赏的必要了。

  在电影的整体把握上,编导也体现出希望囊括一切的野心,神话、剑侠、拳脚一起上,穿越、拜师、复仇、浪漫、寻宝一起来。这个故事,鲜明地表现出“拼凑”的特性,也就是说,编导是先把脑海中要表现的东东一股脑倒在台面上,然后再费尽心思地寻找贯通的线索,而不是先有个中心故事,然后再看这中间可以包含哪些更丰富的元素。两种编剧方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差别不大,但给人的感受、特别是在感受的自然性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或多或少有些“拉郎配”的生硬,后者则往往有“无心插柳”的惊喜。

  毫不奇怪的,《功夫之王》从最初的创意、到中间的实施,都脱不了“应景”和“拼凑”的痕迹,最后结果表现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也就不难理解了。观众对《功夫之王》的最后评价,取决于各自的立足点:是把自己等同于对中国功夫有些粗浅猎奇式了解的老外,还是真心希望拍出中国功夫精髓、拍出两大巨星应有风采的本土功夫迷。

  我觉得自己属于后者,同时也觉得那样的期待一开始就很不切实际,所以就不免有些意兴索然。和紫霞不同,我其实是开头、结局都猜中了,但就是破不了执迷不悔这一关。可是,对于功夫同好来说,这种执迷不悔,谁说不是我们保持心中热情的唯一希望呢?

  

  
(责任编辑:陈青)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杰森 | 李连杰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