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 > 相关新闻

《长生殿》演出简史

  洪昇的传奇大作《长生殿》于康熙二十七年 (即1688年)问世后,遂以其剧作构架的宏大、内容的驳杂、曲辞的雅丽、剧场的适应而为士大夫、梨园子弟各类人等青睐。从其诞生之时到三百年后的今天,它一直有演出记录。

经过时间的淘洗,它不仅成为昆曲舞台上的保留剧目,而且为我国的多种艺术形式所改编,这些都显示了《长生殿》不朽的舞台艺术生命力。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长生殿》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呈现出来的演出特征。

  一、《长生殿》在清代的演出

  《长生殿》在清代时的演出式样比较丰富多样,有全本戏、节本戏、折子戏等方式。除了有正宗昆剧的演出外,还有不少其他剧种及民间曲艺的改编,这些不同艺术式样的演出,都有利于《长生殿》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1、全本戏粉墨登场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由《千钟禄•惨睹》和《长生殿•弹词》中的唱词串接而成的俗谚代表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昆曲戏目,可见《长生殿》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在洪昇生活的时代,喜爱昆曲艺术的人士无不爱看、爱听和爱唱《长生殿》。徐灵昭指出,此剧诞生之后,“—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 毛奇龄亦曾说:“一时勾栏多演之”。 朱襄有记叙:“余于燕会之间,时听唱《长生殿》乐府,盖余友洪子昉思之所谱也。” 胡荣则讲:“昉思此剧,不惟为案头书,足供文人把玩。近时燕会家纠集伶工,必询《长生殿》有无,设俳优非此,俱为下里巴词,一如开元名人潜听诸妓歌声,引手画壁,竞为角胜者。”从这些随着《长生殿》剧本而刊刻的《序》或《跋》中我们可以得知当年《长生殿》的盛演和流传极广,观众爱看,梨园爱演,甚至于戏班因为能演此剧而“缠头为之增价”,反之,如果某个演员不擅演本剧,就会变得没有观众、没有市场。

  从《长生殿》的诞生到洪昇离世,此剧主要是以全本戏演出为主。《长生殿》完稿后,北京的聚和班乃演之,一时盛况空前,在京城造成轰动。当时的康熙帝闻说,亦观看了《长生殿》的演出。王应奎的《柳南随笔》卷六有记载,《长生殿》初成,授京师内聚班演唱,“圣祖览之称善,赐优人白金二十两,且向诸亲王称之。于是诸亲王及阁部大臣,凡有宴会必演此剧” 。洪昇的好友金埴也说过此事:“所著《长生殿》,亦入内廷,今优人多搬演之者” 。得到康熙帝的赞赏和推荐,《长生殿》的演出越来越红火。徐珂在《清类稗钞•戏剧类》中也说过:“圣祖览之称善,赐优人白金二十两。于是诸亲王及阁部大臣,凡有宴会,必演此剧,而缠头之费,较之御赏且数倍。” 戏班在“诸亲王及阁部大臣”宴会上演出,所得到的赏赐比圣祖康熙给的“白金二十两”还多。我们从这些记述中得知,当年全本《长生殿》的盛演情况。

  在北京的戏班中,聚和班 因擅演《长生殿》而出名,赚了不少钱,为了答谢洪昇,他们于1689年8月,在洪昇府邸演出《长生殿》。不想,因是在丧服未除时演剧,被人告发,洪昇被革除了国子监监生的名号,《长生殿》也一度缀演。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金埴回忆说:“康熙戍辰朝彦诸名流,闻《长生殿》出,各醵金过昉思邸搬演,觞而观。会国服未除,才一日,其不与者嫉构难,有翰部名流坐是罢官者,后其本遂经御览被宸褒焉。” 其实,各家对《长生殿》演出招祸的记述、分析不太一致。有人说是康熙朝内的南北党争,有人说是黄某者因为此次大宴未得邀请,嫉恨在心,告发而致,还有其他一些叙述。

  《长生殿》因演出而致祸 ,并非本文探讨的重点。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倚”,这次祸从天降,很难说清楚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一群人被革除了功名,这肯定算不得什么好事,但就《长生殿》剧作本身而言,说不定是件好事,可能因为这次演出致祸,加速了《长生殿》的流播。如吴梅就曾说:“即如《长生》一剧,非在国忌装演,得罪多人,恐亦不能流传远且广者如是也” 。又说,“初登梨园,尚未盛行,后以国忌装演,得罪多人,于是进入内廷,作法部之雅奏,而一时流转四方,无处不演此记焉” 。在吴梅看来,《长生殿》就是因为在国忌期间演出致祸,才导致其流传广远。

  在这次演出惹祸事件发生六年后,即1695年,《长生殿》得以授梓,全面印行。如此看来,康熙帝当初对《长生殿》演出事件的处理应该不是针对《长生殿》剧作本身。1695年至1704年间,《长生殿》的几次大型演出都与朝廷命官有关,或大力支持、或直接参与主办,如江宁巡抚宋荦、云间提帅张云翼、苏州织造李煦之子、江宁织造曹寅等。虽然康熙政府并没有正式以公文形式表明对《长生殿》演出解禁,但种种迹象都喻示着政府对《长生殿》政策的松动,故而有了洪昇离世前的几次大型演出。

  1697年秋, 江宁巡抚宋荦主持了《长生殿》在苏州的演出,“水陆观者如蚁” ,极一时之盛。

  1703年春,洪昇过吴山,正遇孙凤仪招优伶演《长生殿》。

  1704年春末,就是洪昇六十岁那年,还有《长生殿》全本演出的详细记录。金埴在《不下带编》中记述着:“甲申春杪,昉思应云间提帅张侯云翼之聘,依依别予去。侯延为上客,开长筵,盛集文宾将士,观昉思所谱长生殿戏剧以为娱。时织部曹公子清寅闻而艳之,亦即迎致白门,南北名流悉预,为大胜会。公置剧本于昉思席,又自置一本于席,每优人扮演一折,公与昉思讐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才毕。两公并极尽其兴赏之豪,互相引重,致厚币赆其行,长安传为盛事。迨返櫂过乌戍,昉思遽醉而失足,为汩罗之投。” 在《巾箱说》中又云:“昉思之游云间、白门也,提帅张侯云翼降阶延入,开宴于九峰三泖间,选吴优数十人,搬演《长生殿》。军士执殳者,亦许列观堂下。而所部诸将,并得纳交昉思。时督造曹公子清寅,亦即迎至于白门。曹公素有诗才,明声律,乃集江南北名士为高会。独让昉思居上座,置《长生殿》本于其席,又自置一本于席。每优人演出一折,公与昉思讐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阕。两公并极尽其兴赏之豪华,以互相引重,且出上币兼金赆行,长安传为盛事,士林荣之。迨归至乌镇,昉思酒后登舟,而竟为汩罗之投矣。” 这两条记载可以相互印证:1704年有两次重大的演出,一是松江的张云翼邀约洪昇前去观看《长生殿》的演出,军士们皆受邀观赏;一是南京的曹寅约请洪昇前往,观看《长生殿》全剧。在曹寅府上,洪昇受到了非常的礼遇,不仅让他居上座,同时他和曹寅还各持一本《长生殿》,场上每演一出,即对照着剧本进行核对。不幸的是,从曹寅府出来的回家途中,洪昇酒后坠江而亡。其后难见《长生殿》五十出长达三昼夜的演出了。

  《长生殿》的全本演出,不仅费时,需三昼夜,而且费钱,顾公燮在《顾丹午笔记》中说:“公子(指苏州织造李煦的儿子,一个戏迷,办有家班)性奢华,好串戏,延名师以教习梨园,演《长生殿》传奇,衣装费至数万。” 还有山西的亢氏家班,演出《长生殿》的时候是“一切器用,费镪四十余万两” 。

  通过他们的记载,我们大概知道全本《长生殿》的演出状况,一是演出时间长,需三昼夜的时间;二是演出规模庞大,演员多,观众亦多;三是全本演出引起的轰动效应是非常大的。

  2、节选本遍地开花

  洪昇在世时,除了有《长生殿》全本的演出外,还有节选本的演出。通过对全本《长生殿》演出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长生殿》的演出成本昂贵,这就说明,全本《长生殿》的演出是富贵人家的专利,民间艺人和普通观众是消费不起的。除了金钱的考虑外,全本戏演出时间过长,妨碍了民间艺人的演戏创作。因此,出于人力、物力、精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民间艺人有了改动《长生殿》剧本的最大可能。

  洪昇自己亦曾说:“今《长生殿》行世,伶人苦于繁长难演,竟为伧辈妄加节改,关目都废” 。可知当时梨园中的普遍情况就是如此:艺人们擅自对《长生殿》进行删节。最有力的证据是洪昇自己的好友吴人就曾干过将《长生殿》的部分出目节选后合成《长生殿》删节本的事。因为吴人跟洪昇熟,对《长生殿》十分了解,所以他的节选本大抵应该比“伧辈”改得好,故而获得了洪昇的首肯。在《长生殿•例言》中洪昇说到:“吴子愤之,效《墨憨十四种》,更定二十八折,而以虢国、梅妃别为饶戏两剧,确当不易。且全本得其论文,发予意所涵蕴者实多。分两日唱演殊快。取简便,当觅吴本教习,勿为伧误可耳。” 甚至洪昇还替吴人打起了广告,如果要用节选本就用吴人的吧。惜吴人更定的《长生殿》的节选本已佚,具体内容无法知晓,但从洪昇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它的主要特点是:一、较之全本,节选本简单一点,大概两天就可以演完;二、所选内容基本是《长生殿》的精妙之处;三、从洪昇的评价来看,吴人的节选本深契其心,也深味其旨。另外,从这段表述中,我们也可估计当时《长生殿》的改编本是五花八门。改编者的蜂拥而至,说明了《长生殿》一剧的影响力,同时各种节选改编本的质量有高有低。不管改编本艺术质量如何,只要有人改编,有人演出,有人观看,对扩大《长生殿》一剧或者剧作者洪昇本人的知名度来说,都是有着好处的。只是各式各样的改编本,洪昇本人并不喜欢,估计唯有吴人的改编得到了洪昇本人的认可。

  客观一点来看,这些节选本的改编者主要还是对剧场很熟悉的梨园艺人。他们知道剧中哪些部分是比较适合演出的,怎样演才能取得最佳的演出效果。他们创作的梨园剧本其实是抹平了洪昇《长生殿》原著与观众之间的鸿沟。但是这些梨园剧本基本上未见保留,否则我们从这些直接用于剧场演出的舞台台本中,可以看到《长生殿》当年的演出风貌。

  3、折子戏延存菁华

  以折子戏方式演出是清乾嘉以后《长生殿》主要的演出方式。乾嘉以降,就基本上没有见到过《长生殿》的全本戏开演,活跃于戏曲舞台上的《长生殿》演出,主要是《长生殿》中的折子戏以及由这些折子戏编排而成的串折戏。

  在朱建明辑录的《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 之“杂出提刚(纲)”中有“定情、赐盒、惊变、埋玉、闻铃、弹词”等出,以及一些名家擅演的“舞盘、赠珠、献发、窥醉”几出。除此,我们还可以来看看一组资料,这些资料足可证明乾嘉以后,《长生殿》就是以折子戏的方式存在着。

  王昶于乾隆年间曾作有《观剧六绝》一组诗歌,其中一首提及观看了《长生殿》的演出:“长生殿里可怜宵,曾炷沈檀礼鹊桥。一树梨花人不见,青骡蜀栈两萧萧。” 在这首观咏《长生殿》的诗里可以找到他曾观看过《定情》、《密誓》、《埋玉》、《闻铃》等四折戏。

  在《红楼梦》中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中,宁府的太爷贾敬寿辰,王熙凤等一众人到宁府贺寿,饭后点的戏码有《还魂》一出,《弹词》一出。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元妃省亲,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即,《长生殿》中的两折戏曾在《红楼梦》中演出过的,一是《弹词》,一是《乞巧》。

  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五之《新城北录下》中云:“刘天禄小唱出身,后师余维琛为名老生;兼工琵琶,其《弹词》一出称最。” 刘天禄曾演出过《弹词》。

  据铁桥山人等撰著的《消寒新咏》中有关伶人擅长剧目的记载来看,可以知道《弹词》、《惊变》、《埋玉》、《絮阁》等折,有梨园子弟擅演。

  《缀白裘》中所选《长生殿》的折子戏有:《定情》、《酒楼》、《絮阁》、《醉妃》、《惊变》、《埋玉》、《闻铃》、《弹词》。

  成书于乾隆末期的《审音鉴古录》中所收《长生殿》的折子戏有:《定情》、《赐盒》、《疑谶》、《絮阁》、《闻铃》、《弹词》。

  《车王府曲本》中收录昆曲剧目有:叙阁全串贯、渡银河总讲、惊变埋玉全串贯、闻铃全串贯、弹词全串贯、小宴全串贯。

  还有一则很珍贵的戏曲史料,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清人《观剧日记》手稿一册,是日记主人从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到嘉庆三年六月在北京看戏的记录 。据日记主人的记载,当时他看过的《长生殿》的折子戏有《定情》、《夜怨》、《絮阁》、《惊变》、《埋玉》、《闻铃》。

  除了民间,清朝内廷中亦在演出《长生殿》。丁汝芹的《清代内廷演戏史话》一书中就多次提及《长生殿》折子戏在内廷上演,如:《絮阁》、《疑谶》、《闻铃》、《定情赐盒》等。

  通过上述一些演戏材料的罗列和比对,我们可以看到,乾隆以后,无论在民间还是宫廷内的《长生殿》演出,都是以演折子戏为主。说明此一时期,《长生殿》的折子戏在舞台上已经非常成熟,表演技巧发展迅速。

  同时我们推知,在康熙朝,尤其是洪昇还在世时,《长生殿》主要是以全本戏的演出为主,民间亦有不少节选本演出。雍正朝时,《长生殿》的演出逐渐从节选本过渡到折子戏,所以到乾隆朝及之后,我们可以见到的《长生殿》的演出主要是以折子戏为主或者说是在常演折子戏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串折戏。

  为何乾嘉以后,《长生殿》基本上只有折子戏的演出?我想原因主要是二:第一是同当时的大气候有关,自“南洪北孔”之后,再无杰出的昆曲大作家及传奇作品问世,昆剧在舞台表演上的精益求精,促使了昆剧经典折子戏的舞台表演日臻完善,观众的兴趣也转向了这些忽略完整故事情节、以表演技巧取胜的折子戏。第二是同《长生殿》剧作本身有关的。《长生殿》的内容主要是敷衍李、杨的爱情故事,但穿插其间的《陷关》、《骂贼》、《剿寇》、《收京》、《弹词》等出因涉及到一些政治敏感问题:安史之乱是番邦造反引起,而清王朝政权的建立也是属于异族入侵,所以演出全本《长生殿》要冒很大风险,再加上当年洪昇演出《长生殿》曾经罹祸,所以人们还是要慎重考虑。

  因此我们可以说,乾嘉以后,折子戏是《长生殿》的主要演出形式。

  二、《长生殿》在民国时期的演出

  《长生殿》在民国时期的演出主要还是以折子戏为主。虽然有很多演出打着全本戏的称号,但其实多是一些串折戏加工而成。

  1、折子戏熠熠生辉

  乱弹的兴起使有雅乐之称的昆剧演出受到严重冲击,昆剧在清代末年已是颓势难挽,南方昆曲的中心集中在苏沪浙一带。苏州的四大老昆班洪福、大章、大雅、全福班虽然苦苦挣扎,但也脱不了曲终班散的结局。20世纪20年代,昆剧处于极端的危急中。苏沪的昆曲曲友们,在苏州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等人的牵头下,于1921年8月创办了一所培养昆剧演员的学堂式的新型科班——昆剧传习所,并聘请了全福班后期的一些名角充任教师,终于度过了昆剧演出没有专业人才的危机。

  这些后来被称作“传字辈”的艺人们在昆剧传习所期间主要习得了《长生殿》的这些折子:《定情》、《赐盒》、《酒楼》(即《疑谶》)、《絮阁》(俗称《宫醋》)、《鹊桥》、《密誓》、《惊变》(单演前半折,称《小宴》,又俗称《醉妃》)、《埋玉》、《闻铃》、《迎像》、《哭像》、《弹词》。《酒楼》、《弹词》系吴义生所授,余均由沈月泉、尤彩云所授。 他们的开蒙戏主要是学拍合唱多的“同场戏”,其中《长生殿•定情、赐盒》就是必学的曲目。 1924年5月23至25日,昆剧传习所的学员首次正式对外公演,观众如潮,于是在25日加演了一场日场,戏目包括《长生殿•定情、赐盒》。1927年12月13日,“新乐府”成立开幕,日戏演出了《长生殿》,由顾传玠、朱传茗、张传芳合演。1931年10月1日,传字辈艺人重组的“仙霓社”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开幕,当天日场献演剧目有《长生殿》。1939年3月5日,仙霓社开始在上海仙乐大戏院演出,此日演出剧目中有《长生殿•醉妃》,由赵传珺饰唐明皇,朱传茗饰杨贵妃。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开蒙戏,还是以“昆剧传习所”的名称正式对外公演,不管是“昆剧传习所”学员出科后所组的“新乐府”昆班的首演,还是“新乐府”散班后又重组的“仙霓社”之开幕公演,以及“仙霓社”无法支撑一整个日场及夜场的演出时,被迫去一些游乐场或书场中唱“中场”时的首演,《长生殿》都作为了重点戏目推出。

  传字辈艺人们演出《长生殿》时,唐明皇一角主要是由顾传玠、周传瑛担任,但顾传琳、赵传珺都饰演过唐明皇,而且在顾传玠离班后,唐明皇一角主要是由赵传珺担任,沈传芷也曾演过唐明皇。杨贵妃主要是由朱传茗、张传芳饰演,刘传蘅、姚传芗也有饰演 。这体现了传字辈艺人虽然行当有专攻,但多数演员均是一专多能。他们擅演的这些折子戏基本上继承了四大老昆班常演的《长生殿》折目,很幸运,它们也全部传承到今天。

  2、全本戏的质疑

  清朝自洪昇去世后,难见全本《长生殿》的演出行世,但经常会有一些《长生殿》的演出打着“全本戏”的名号,关于“全本戏”的问题,我们通过对下面几张戏单的分析来解决。

  我们来续看上面提到过的《嘉庆丁巳、戊午观剧日记》,当中有一条记载“初二日 庆春 三多 定情 醉吟宫人揩清鼻涕 夜怨 絮阁 闻铃” ,这是在嘉庆二年的十月初二这天日记主人所观看的戏目。这极可能是一次演出的折目,那么把这五折戏放在一起演出,就组成了一出“串折戏”,这与后来我们看到的清末、民国时期职业昆班的做法如出一辙。就日记主人所载,只有这一天是将五个折子放在一起演出,更多的时候是只演一、两折,最多三折,由此推知当时还是以演《长生殿》的单折戏为主,这种五折一串的方式还不多见。同时,也因为不多见,所以戏目广告完全可以宣称是“全本戏”的演出。

  我们再来仔细研究民国时期传字辈艺人演出《长生殿》的戏目单:

  1938年11月6日仙霓社在上海东方第一书场演出的戏单

  东方第一书场 仙霓社 前集长生殿

  定情 赐盒 酒楼 鹊桥 密誓 吟诗 脱靴

  11月6日

  刘传蘅饰念奴,姚传湄饰酒保,沈传芷饰前唐明皇,赵传珺饰李白,张传芳饰前杨贵妃、后织女,朱传茗饰后杨贵妃,周传瑛饰后唐明皇,郑传鑑饰郭子仪,王传淞饰高力士,方传芸饰牛郎,沈传锟饰安禄山。

  同时还附有各折戏目的简单剧情介绍:

  定情赐盒

  天宝初年,姚宋辅政,天下太平,明皇执务馀闲,寄情声色,见宫女杨玉环,丰姿秀丽,德性温和,册为贵妃,赐浴华清池,命高力士,引来朝见,设宴定情,赐以钿盒,此杨妃初承恩泽时也。

  酒楼

  郭子仪,武举出身,未得其时,眼见朝中,杨国忠专权误国,安禄山滥膺宠眷,心甚祀忧,而赴长安市买醉,适安禄山封为东平郡王返府,途经酒楼,为子仪见,益忿,尽醉返寓,兵部已有朝报,封为天德军使,子仪从此报效朝廷也。

  鹊桥密誓

  明皇与贵妃,恩爱逾常,乃于七夕,共誓长生殿,即长恨歌所咏,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之情况也。

  太白醉酒(即吟诗脱靴)

  明皇与贵妃,至沉香亭赏牡丹,诏学士李白,赋诗,白乘醉使高力士磨墨脱靴,酣然赋清平词三章。

  11月7日演出的后集《长生殿》包括折目有:《絮阁》、《小宴》、《惊变》、《马嵬》、《埋玉》、《闻铃》。

  把前后两集的折目放在一起来看就是:《定情》、《赐盒》、《酒楼》、《鹊桥》、《密誓》、《吟诗脱靴》、《絮阁》、《小宴》、《惊变》、《马嵬》、《埋玉》、《闻铃》。《马嵬》在昆剧舞台上不是经常演出的戏目,一般就是演《埋玉》,为何在这里会单列一出《马嵬》呢?是新加进去排演的一出?还是另有隐情?历代昆班演出的戏目名称,一向恪守传统规范,很少有所变化。但在“传”字辈的演出剧目中,却经常变换剧名,出现一剧二名、三名或更多剧名的现象,传字辈艺人的倪传钺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戏班长期固定在一处演出,而剧目不敷安排所致。 这说明《马嵬》极有可能是仙霓社为了显示剧目的多样性,将传统昆剧折子戏《埋玉》拆开,一部分叫《马嵬》,一部分仍维系原名《埋玉》。《吟诗脱靴》也不是常演的《长生殿》昆剧折子戏,它本是出自传奇《惊鸿记》,但它与《长生殿》的剧情又能扯上一些关系,因为其中有歌舞场面,遂插入作为前集《长生殿》的压台戏 。

  从这个戏目单我们可以看出,当年演出《长生殿》全本时,完全不是洪昇原著《长生殿》长达五十出的演出,其实就是将昆剧舞台现有的折子戏拼拼串串,组成所谓的全本。

  在据全福班旦角曾长生口述的《昆剧穿戴》 一书中,记载了十六出有关《长生殿》中人物穿戴的情况,分别是:《定情》、《赐盒》、《贿权》、《进果》、《絮阁》、《鹊桥》、《密誓》、《酒楼》、《权閧》、《陷关》、《惊变》、《埋玉》、《闻铃》、《迎像》、《哭像》、《弹词》。这说明他自己演过或看别人演过,才知道这些折目中各路演员的穿戴情况。《贿权》、《进果》、《权閧》、《陷关》四折在今天的昆剧舞台上不见保留。在苏州四大老昆班中擅演《长生殿》的演员中,也不见有谁擅演这四折的记录。还有从乾嘉后的折子戏演出情况来看,不见《贿权》、《进果》、《权閧》、《陷关》这四折单折演出的记载。并且,从《贿权》、《进果》、《权閧》、《陷关》的内容来看,并不表现李、杨爱情,也无高深的表演技巧,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均有很多看点:《贿权》中有安禄山贿赂杨国忠时的丑态,《进果》可以突出民不聊生的悲苦性,《权閧》中可以看到安禄山与杨国忠的争吵,《陷关》则有武打场面,比较热闹。因此《贿权》、《进果》、《权閧》、《陷关》四折很有可能是某个戏班在排演《长生殿》时加进去的过场戏,就像前面讲到的仙霓社在演出《长生殿》时,竟然加入《吟诗脱靴》一节。这种推测在周传瑛的艺术生涯回忆录中得到了证实。他在谈及排整本戏的经验时说:“过去我们排整本戏,并不象现在这样从第一场排到最后一场,平铺直叙,力量均摊;而是先让演员学其中的折子戏,在这些折子戏上精益求精,当他们在舞台上演得熟练了,观众也看得熟悉了,再演出整本戏。实际上,到了这时只要补几个过场,戏也就出来了。” 他在这里谈到了以前排戏的经验,就是在折子戏基础上加一些过场戏,组接成整本戏。这样一来,许多“《长生殿》的全本戏”演出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些所谓的全本戏其实是由折子戏组接而成,加上几折过场戏而已。

  南方昆剧中演出《长生殿》的全本戏是这种情况,我们再把视线转向北方,来看一张戏单和一则广告。以韩世昌和白云生为主力重组的祥庆昆弋社于1938年9月11日在北京吉祥大戏院公演的戏单:

  全部《长生殿》,折目包括有:《定情》、《赐盒》、《絮阁》、《陷关》、《小宴》、《惊变》、《埋玉》、《闻铃》。

  主要演员:韩世昌、白云生、刘福芳、白建桥、崔祥云、张文生、杜景贤、王祥寅。

  天津也有《长生殿》的演出。《北洋画报》1930年3月29日第三版登载了曼秋的一篇文章,其实也是一则演出预告,《谈昆剧长生殿》。

  长生殿传奇为清洪昇撰,采取唐人小说,明皇游月宫,玉环归蓬莱故事,专写两人钗盒情缘,缀成是剧五十折。谱成招名伶演于京师,适逢国忌,为台垣所劾,座中公卿数十人,悉遭罢免。时人因有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咏。四月二日沽上昆曲家约旧都曲友来津,为女子湘绣传习所筹款,演长生殿十二出,为定情,赐盒,酒楼,絮阁,宫醋,鹊桥,密誓,小宴,惊变,埋玉,闻铃,弹词。专演贵妃入宫,如何与梅妃争宠,与明皇盟誓,朝欢夕舞,卒至倾国陨身。古今来穷奢极欲之流,无不祸败随之,后世可以诫矣。睇向斋主拟加入演唐明皇,一过风流天子之瘾;故对人云,中原鼎沸,吾侪高歌,不问天下事,是亦一乐。真妙人妙语也。

  我们可以看出,北方职业昆班的代表祥庆昆弋社全部《长生殿》只有八出:《定情》、《赐盒》、《絮阁》、《陷关》、《小宴》、《惊变》、《埋玉》、《闻铃》。天津由曲家和曲友演出的《长生殿》十二出,为《定情》、《赐盒》、《酒楼》、《絮阁》、《宫醋》、《鹊桥》、《密誓》、《小宴》、《惊变》、《埋玉》、《闻铃》、《弹词》。除了祥庆昆弋社的《陷关》不是常演昆剧折子戏目外,其它的折子戏目同以昆剧传习所为代表的南方昆剧是一样的。因此,我认为这出《陷关》就像先前说到的南方昆剧串折戏演出一样,极有可能是加进去的过场戏。

  我们来总结一下,清末苏州的“洪福班”至民国以后南方昆剧的火种“仙霓社”,从北方的职业昆班到天津的名家票友,常演的《长生殿》折目不外乎“《定情》、《赐盒》、《絮阁》、《鹊桥》、《密誓》、《疑谶》、《惊变》、《埋玉》、《闻铃》、《迎像》、《哭像》、《弹词》”。观众或戏班艺人均以李、杨爱情为看点和卖点,因而保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线,删去了安禄山、郭子仪这条线,或者说是弱化这条线。如果要组成本戏来演出,则一般会演《定情》、《赐盒》、《絮阁》、《鹊桥》、《密誓》、《惊变》、《埋玉》几折,然后根据演出的时间长短及演出要求进行增缩,或长或短。而《酒楼》、《弹词》虽是常演的折子戏,但多作为老生的拿手戏进行单折演出。

  三、新中国成立后《长生殿》的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长生殿》的演出非常明显地可以用三个时间段来划分,一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这时期《长生殿》主要还是演出串折戏;一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长生殿》的昆剧新编戏;一是进入21世纪,涌现了各种各样的串折戏。

  1、串折戏陆续登台

  建国初,《长生殿》的演出以院团为依托,进行了《长生殿》串折戏的创排,以浙江国风昆苏剧团和江苏省昆剧团的剧目为代表。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在着力表现李、杨爱情的基础上,不忘表现宫廷荒淫生活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我们重点来看看浙江国风昆苏剧团1954年的演出。这个版本的推出是为纪念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当时周传瑛根据以前在昆剧传习所、新乐府及仙霓社时期《长生殿》折子戏的演出情况,选用了《定情》、《赐盒》、《进果》、《鹊桥》、《密誓》、《惊变》、《骂贼》、《埋玉》八出,组成了一台《长生殿》本戏。其中《进果》和《骂贼》两出并非昆剧舞台上常演的折子戏目,是新编排的。1954年7月28日首演于杭州市人民游艺场第二剧场。导演及剧本整理改编:周传瑛,主要演员:周传瑛饰唐明皇,张娴饰杨贵妃,王传淞饰高力士,沈传锟饰杨国忠。此版《长生殿》主要是加强了对统治阶级不顾百姓疾苦而一味追求享乐的揭露。演员在此剧的表演观众是比较认可的,胡忌和刘致中认为,演员们的表演和《长生殿》原有的传统折子戏十分和谐 。

  1955年,他们又对《长生殿》进行了一些修改,在《进果》后增加了《舞盘》和《傍讶》,在《密誓》后加了《边报》,删去了《骂贼》。这样,新的出目顺序是:《定情》、《进果》、《舞盘》、《傍讶》、《密誓》、《边报》、《惊变》、《埋玉》。这次修改主要把戏更加集中在李、杨爱情悲剧的主线上,与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关系不大的材料,尽量删去。如《骂贼》一出拿掉不演了,在《鹊桥密誓》中牛郎织女也不出场了。 《进果》、《边报》和《傍讶》构成了李、杨故事的政治背景以及李、杨情事导致的恶果。

  1956年该剧同《十五贯》一起进京献演,4月8日在广和剧场演出《十五贯》,第二天演出了《长生殿》。

  江苏省苏昆剧团曾于1958年在苏州首演长生殿(上集),编剧:徐展、顾笃璜,导演:顾笃璜,主要演员:张断青、柳断雁分饰杨贵妃,而董断浩、高断荣同饰唐明皇。上集演至《埋玉》止。下集的首演是在1983年的温州,导演:顾笃璜,此版是折子戏串联版,徐雪梅饰杨贵妃,尹建民、毛伟志分饰唐明皇。其中《重圆》一出是向永嘉昆学习的,曾赴温州演出。

  1984年浙江昆剧团又对《长生殿》重新进行了整理,并于10月2日首演于杭州胜利剧院。这个版本的《长生殿》还是串折戏,编剧:周传瑛、洛地,导演:周传瑛(执导)周世瑞、龚世葵(助导),主要演员:汪世瑜饰唐明皇,王奉梅饰杨贵妃,陶波饰高力士。

  2、偶见新编本闪亮

  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北昆和上昆的《长生殿》新编本,两个版本共同呈现以下特色:在剧作结构上沿用《长生殿》原著,唱词唱腔多有新编,并不严格遵循传统折子戏的路子,在舞美设计上与时代结合紧密,有诸多新潮理念。这些都是传统串折戏不敢大跨步做的事情,但在这些新编本中却可以大胆尝试。

  ①北方昆曲剧团1983年《长生殿》的演出 。1983年9月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演。编剧:秦瑾、丛兆桓、关越 ,导演:丛兆桓,主要演员:唐明皇由马玉森饰演,杨贵妃由洪雪飞饰演,高力士由韩建成饰演。

  全戏一共有八场,序幕是《迎像哭像》,第一场是《定情赐盒》,第二场是《权哄赴镇》,第三场是《制谱密誓》,第四场是《渔阳发兵》,第五场是《小宴惊变》,第六场是《离宫埋玉》,尾声还是《迎像哭像》。剧本的一个特色是将洪昇原著《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的唱段分开来,作为几场戏的结尾或开场的幕后唱,以概述剧中的情节。除了原文引用《弹词》中的唱段外,还根据韵律新写了不少。

  表演上,主演洪雪飞并未限于使用闺门旦程式来体现人物,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多种程式来表演,既有正旦的端庄,又兼有闺门旦的娇秀和贴旦的活泼,将杨贵妃从妙龄少女到中年妇女、从“领袖嫔嫱”的贵妃娘娘到教习梨园的艺术家等多种气质表现出来。并且,洪雪飞通过唱腔的变化来表现不同情境中的杨贵妃,如初进宫时唱得委婉柔媚,中间几场则力求富丽和幽雅,临死前则显得悲愤激情 。

  导演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时空颠倒,让唐明皇在时光隧道中来回穿梭,以《迎像哭像》为切入点。舞台处理干净,层次清楚,悲剧气氛很浓。 服装方面的改良新造较多。男服小动,去掉不必要的零碎,硬带、硬靠加上“局部考据”。唐明皇和杨国忠也没有戴髯口和玉带,而是用挂开口髯和系软玉带替代。女服大动,主要表现唐代风俗。衣料除少数织帛缎外,多用乔其纱,并去掉筒裙、护领,显露出女性的娇媚和漂亮的脖子。如杨贵妃没有戴凤冠穿女蟒,而是使用了高髻蝉翼。整场服装除一两个主要角色外,基本上只用一个颜色 。舞美则认定一个原则:“长生殿”既是爱的天堂,又是爱的地狱,因而整个舞美体现了“爱”的特征。在全剧中穿插安排南北曲,发挥了南曲流丽婉转、北曲高亢激越的特色。编曲者对传统曲牌不是照搬,而是在旋律和节奏上做了修改、润色,使这种变化更能接近人物感情和剧情发展的需要。

  ②上海昆剧团1987年八场《长生殿》改编本的演出 。编剧:唐葆祥、李晓,导演:李紫贵、沈斌,主演:唐明皇由蔡正仁饰演,杨贵妃原来由华文漪饰演,后来改由张静娴饰演,高力士由刘异龙饰演。

  剧本也是几易稿而定型。最后的成型版本中的场次主要是:《定情》、《絮阁》、《托情》、《密誓》、《起兵》、《惊变》、《埋玉》、《雨梦》。

  剧本以洪昇原著为依托,增加了一些古诗词。导演方面,在大场面的调度上气势磅礴,在小动作的处理上细腻感人,通过导演的再度创作,把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神话提升到了人间至情的高度,让人久久回味。根据不同的场景,辅以不同的音乐也是此本《长生殿》的一大特点。这些音乐加强了人物情感的表现,有助于深化剧本的主题。 《长生殿》的舞美设计展现了大唐盛世的宫廷气派,处处与剧情吻合,又能时时拓展剧情的深意。匠心独具的灯光设计很能烘托气氛。

  1997年湘昆新排折子戏《长生殿•埋玉》 ,以洪昇《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为主要情节而略加编创。编剧:谭志湘,导演:孙金云、左荣美,傅艺萍饰杨玉环。剧作者抓住了杨贵妃在自缢前的心绪纷飞,还原了马嵬坡埋玉前的惊心动魄,对杨贵妃的自缢赋予了史诗般的崇高,把美毁灭给了观众赏鉴。尤其是最后杨玉环在梨树前自省,作者借着她的口,唱出了美之歌,也道出了美的无奈,难道美是一种错?

  在这些新编本中体现了编创者对《长生殿》的不同审视和思考。

  3、串折戏再展风姿

  进入21世纪,《长生殿》的串折戏演出异常火爆,出现了若干个版本,仅上海昆剧团就排演过两个风格式样完全不同的版本。这些串折戏开始注重对《长生殿》后二十五出的挖掘整理,除此,亦有相对小而精的,也有大而全的串折演出方式。

  ①上昆千禧年版。2000年11月19、20日,上海昆剧团排演的《长生殿》上、下本首演于上海市卢湾区文化馆白玉兰剧场。上本主要有《定情赐盒》、《酒楼》、《絮阁》、《合围》、《惊变》、《埋玉》6折;下本包括《闻铃》、《看袜》、《哭像》、《尸解》、《弹词》、《重圆》6折。此次整理改编主要是以昆剧舞台上经常演唱的传统折子戏《定情》、《赐盒》、《酒楼》、《絮阁》、《惊变》、《埋玉》、《闻铃》、《哭像》、《弹词》等为基础,另外还加编了《合围》、《看袜》、《尸解》、《重圆》四折,这样既保留了折子戏的精华,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这个剧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结构上,上本的六折出自洪昇的原著《长生殿》中的前二十五出,下本的六折出自后二十五出。前二十五出基本是现实生活部分,后面二十五出则是神话部分。以前整理改编的《长生殿》大多是以《埋玉》就结束了,后面的二十五出很少涉及,最多再唱唱《弹词》,或者《闻铃》,再有就是《迎像哭像》,仅此而已。此版本的《长生殿》能从前二十五出中选出六折,再从后二十五出中选出六折,弥补了舞台呈现上对洪昇原著《长生殿》后二十五出重视不够的缺憾。这次《长生殿》后二十五出中能有六出同时呈现出来,在建国后的昆剧舞台上还是第一次。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演出中,除了那些老艺术家如蔡正仁、张静娴、刘异龙、计镇华、张铭荣等仍然担纲主演外,还大量启用年轻演员,如让张军、黎安分饰唐明皇,沈昳丽扮演杨贵妃,胡刚饰演高力士等。

  ②世纪名家版。为了庆祝“北方昆曲剧院建院45周年暨纪念昆曲大师白云生诞辰100周年”,北方昆曲剧院于2002年10月19日下午和晚上,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了昆曲名家合演的“世纪版”上、下两本《长生殿》。19日下午演出了《长生殿》上本,包括《定情赐盒》、《酒楼》、《絮阁》、《密誓》、《惊变》、《埋玉》6折。19日晚上演出了《长生殿》下本,包括《闻铃》、《哭像》、《看袜》、《弹词》、《重圆》5折。

  各折目的主要演员如下,上本:《定情赐盒》陶铁斧、王奉梅、王宝忠、田信国;《酒楼》黄小午、林继凡;《絮阁》汪世瑜、蔡瑶铣、刘异龙、王瑾、董萍;《密誓》汪世瑜、梁谷音、刘异龙;《惊变》顾铁华、张继青、刘异龙、雷子文;《埋玉》顾铁华、蔡瑶铣、刘异龙、马明森。下本:《闻铃》马玉森、马明森;《哭像》蔡正仁、马宝旺、董瑶琴;《看袜》张铭荣、王振义、方彤、张卫东;《弹词》计镇华、邵峥、曹文震、陈海、侯宝江、白春香;《重圆》蔡正仁、张洵澎、史红梅、周万江。配演主要是北方昆曲剧院的成员。

  这个版本的《长生殿》汇集了南北各大昆曲头号人物。他们各自都使出了看家本领,倾心尽力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纷呈的《长生殿》。当然因为南北昆表演上的差异,所以在表演风格显得不太统一。

  ③苏昆三本版。2004年2月17至19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打造的昆剧《长生殿》首演于台北新舞台。此版《长生殿》原来一共设计了二十八出,分为三本,可于三个晚上演完。上本名曰“娘娘进宫”,主要集中写李、杨的钗钿情缘,共十出,包括有《定情》、《贿权》、《闻乐》、《制谱》、《禊游》、《进果》、《舞盘》、《权閧》、《夜怨》、《絮阁》;中本名曰“须臾别离”,写杨贵妃由极宠到极悲,共八出,包括有《侦报》、《密誓》、《陷关》、《惊变》、《埋玉》、《献饭》、《冥追》、《闻铃》;下本名曰“天上人间”,主要是说李、杨终于在月宫重会、圆满终场,共十出,包括有《剿寇》、《情悔》、《哭像》、《神诉》、《尸解》、《见月》、《雨梦》、《寄情》、《得信》、《重圆》。其中第二本里的《献饭》原已排出,后因为要将每本演出时间控制在两个半小时,《献饭》就被拿掉了。所以实际上这个版本的《长生殿》只有三本二十七出。

  顾笃璜整理剧本时的原则是“只删不增”,所选出目按照强化爱情主线,淡化安史之乱的政治背景这样一种思路来进行安排。曲谱完全遵照考据,保留下来的折子戏的程式也没做改动,只是对无据可考的段落依据昆曲原有的符号进行了创编。舞台美术设计及人物造型设计古朴而讲究。如戏服展现了苏绣之娟美,舞台灯光格守照明的基本功能,不与演员争夺观众的注意力,但有时洒在屋顶的一抹蓝光,却又极恰当地渲染了月夜和人物心境的凄凉。乐队由30多种民族乐器组成,充分发挥了每一种乐器的个性。音乐上除了传统的主奏乐器笛、笙及管弦乐器外,还加入编钟、长尖与号筒,以强化《长生殿》中的“皇家婚宴”、“月宫仙境”、“战场厮杀”、“贵妃魂游”等情节的感染力。乐师更复原曲家“清曲”演奏型式,众乐师面对一长桌、上置曲谱,环绕而坐,根本不看演员也不视观众,只有鼓师面对舞台,掌管节奏。

  ④上昆七夕版。2004年8月,上海昆剧团张军、沈昳丽、胡刚主演的《长生殿》七夕不插电版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上演。

  此版《长生殿》是以《定情》、《密誓》、《惊变》、《埋玉》、《重圆》等折的内容为基本框架,经过了重新编排。剧本由四出构成,分别是“密誓定情——乞巧盟言 天地为鉴”;“小宴惊变——反兵突起 惊破霓裳”;“马嵬埋玉——固君社稷 红颜为尽”;“幽梦重圆——夕殿情思 芳魂入梦”。

  七夕版《长生殿》有不少新的亮点:1、剧本方面,人物简单,剧情精炼。剧中只有四个角色,三个演员。此剧时长仅一个半小时,将洪昇的剧作高度浓缩,但又体现了原作的主旨情节。所选内容基本上是昆曲舞台上常演出的折子戏。但通过缩编,使故事情节突出完整。剧本抓住七夕这个特定的时间做文章,将唐明皇与杨贵妃发生的故事定在七夕夜:七夕夜定情,七夕夜盟誓,七夕夜思念,七夕夜里梦中欢会,而特定的地点则都是在长生殿。2、主创人员大都是些不折不扣的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三个主要演员都是上海昆剧团的青年昆剧演员。三位演员的倾心表演,为此剧增色不少。3、营销策划方面。此剧抓住了“七夕”这个卖点,在营销策划上可谓成功。“七夕”乃是有着中国情人节之称的节日,此剧正好在七夕前首演,找准了时机。在首演前,曾到福州路和西藏路交汇、人员流量非常大的“来福士广场”中庭进行为期一周的“昆之魅”七夕《长生殿》大型推广展示活动,并在那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各媒体争相报到,影响非常大。为了此次演出,剧组印制了精美的说明书,还制作了T恤进行宣传,扩大了此剧的影响力。4、其他。声效方面:贺绿汀音乐厅有着良好的声学空间,因此,尽管演出没有使用麦克风,但声音可以很有质感地传到每一个角落。舞美方面:舞台两侧呈阶梯状排着三层挡板,上面有着精致的山水国画,在淡淡的灯光照射下,别具雅致。乐队没有按常规挤在舞台右侧或是坐在乐池里,而是分散坐在舞台两侧的挡板前。琵琶、笙在最前排的两边,中间两边各是三弦和笛,后排的左边是二胡、古筝,右边是鼓和打击乐。

  “七夕版”《长生殿》通过一生一旦一丑一笛一鼓一桌两椅四折这样一种简洁的方式,把《长生殿》打造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浪漫戏曲,让人感觉到现代审美意识下传统昆曲的复归,因而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欢迎。

  另外,2004年12月24日,浙江昆剧团为纪念洪昇诞辰360周年,联合苏浙沪三地名家汪世瑜、蔡正仁、孔爱萍、陶铁斧、李公律、徐延芬、胡娉在杭州剧院一齐串演昆曲《长生殿》,演出的折目有:《定情赐盒》、《小宴》、《埋玉》、《迎像哭像》。

  4、全本戏重现舞台

  2007年5月29日上海昆剧团创排的全本《长生殿》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隆重首演。此版《长生殿》收入《长生殿》传奇原著四十三出,将这四十三出析为四本。第一本有《传概》、《定情》、《贿权》、《春睡》、《禊游》、《傍讶》、《倖恩》、《献发》、《复召》;第二本有《传概》、《闻乐•制谱》、《疑谶》、《进果》、《舞盘》、《权哄》、《夜怨》、《絮阁》、《合围》;第三本有《传概》、《侦报》、《窥浴》、《密誓》、《陷关》、《惊变》、《埋玉》、《冥追•情悔•神诉》、《闻铃》;第四本有《传概》、《神诉•尸解》、《骂贼•刺逆》、《剿寇•收京》、《哭像》、《弹词》、《仙忆•见月》、《觅魂•寄情•补恨》、《得信•重圆》。唐明皇与杨贵妃由四组演员演绎。第一本:张军、魏春荣;第二本:黎安、沈昳丽;第三本:蔡正仁、张静娴;第四本:蔡正仁、余彬。

  此版《长生殿》的主要特色:从剧本上讲,借鉴连台本戏的创作模式,四本戏既可以连在一起看,也可以只看其中的一本,每一本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有自己的故事情节。从导演方面来看,能将此四本戏竖立在舞台上难度很大,全戏的风格统一,新排的部分与传统折子戏完全融合、不留痕迹。导演把握住了“不新不旧”的理念,让新排的戏向传统老戏靠齐,如《禊游》、《舞盘》等新编戏完全与传统老戏浑然一体。同时对传统折子戏又有新的加工,比如对《埋玉》一折的处理,相当感人。一些新排的片段经过舞台实践的不断加工锤炼,逐渐完善成熟,还可以作为今天的折子戏传承下去。这版《长生殿》表演方面的突出特点就是以老带新,即是以蔡正仁、张静娴、计镇华这批老艺术家为领军人物,带领一大批年轻演员来演出。每一本戏中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表演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当今戏曲生存不够理想的时候,全本《长生殿》的再现舞台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300年来首次较全貌展现,且首次上演就演出五轮二十场,这在当今戏曲界里也算一个创举。演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进剧场,且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昆剧的演出史上也是值得记载的。在艺术传承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上昆这次将大量的青年创作人员推到了演出第一线,使他们有了更多的舞台实践,为昆曲培养了不少年轻的接班人。它在昆剧的抢救、保护、继承、发展和传播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别有“饶戏”在上演

  李、杨故事因其题材的特殊性,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各种体裁的改编都有,洪昇的《长生殿》只是众多改编本中的一种类型。现按题材类型简单归纳一下,这些改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据史以载,如电视连续剧《唐明皇》,电影《杨贵妃》,创作是遵从正剧创作的思路,它们都不避讳杨贵妃曾经为寿王妃,但在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绯闻方面,两部创作都有保留,并未涉及到此。这种还历史以本原,是比较客观的创作方法。

  第二类,提高杨贵妃的反封建意识、女权意识。有欧阳予倩的《杨贵妃》 。此剧共五幕八场,突出了唐明皇爱的虚伪,安禄山对杨贵妃爱的深沉,并把杨贵妃塑造成一个极具女权意识和平民情感的勇士。有陈静编剧的昆剧《杨贵妃》,陈静把杨贵妃打造成一个深明大义之人。越剧《杨贵妃》同谢宇宾的《马嵬坡》有点类似,两剧在杨贵妃临死前都有大段大段的唱腔,来表达对自己无故被逼自杀的控诉。

  这类创作由于大量直白性地加入作者的主观想法,因此在实际的演出中,观众并不是很认同。如欧阳予倩的《杨贵妃》,尽管他对此剧倾注很多心血,演出效果并不如预期,观众不是特别喜欢。

  第三类,夸大杨贵妃与梅妃的宫闱争风吃醋案,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秽事以及杨贵妃与寿王之间的瓜葛,这类戏的编排纯粹是满足普通老百姓对宫闱戏的一种猎奇心态。如粤剧《马嵬坡》与《唐明皇夜审安禄山》都写杨贵妃对安禄山绝无情意,只是安禄山垂涎贵妃美色,色胆包天,欲试偷香。传说中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中并没有死去,而是逃到了日本。越剧《杨贵妃后传》、川剧《马嵬轶事》、歌剧《魂飞马嵬坡》、电影《杨贵妃秘史》、昆剧《贵妃东渡》、歌剧《杨贵妃》等,都是以杨贵妃回生为情节主干,只是在马嵬坡如何逃过一死,怎么样到达日本等具体细节上大家的处理略有不同。评剧《杨贵妃》、华剧《杨贵妃》、话剧《唐明皇与杨贵妃》、锡剧电视剧《骊宫秘史》则都涉及到杨贵妃同其前夫寿王的情感瓜葛。在陈艰的《杨幻柳传奇》中,杨玉环与柳如意两个人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故事曲折,幻化无穷。

  这类戏是最讨好观众的,因为情节的多变性,观众对后宫情事的好奇心,都促使了这类戏的发展,因而改编本最多。

  第四类,尽量突出李、杨爱情的完满,删除杨贵妃的秽事。这类创作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开路先锋,其后是陈鸿的《长恨歌传》,集大成者则是洪昇的《长生殿》。在《长生殿》里,洪昇将杨贵妃塑造成一个玉质宫女、纯情少女,这种角色身份地位的设置,除了营构作者的爱情理想外,还为杨贵妃追求专一爱情打下了一个情感基础,为后来皇帝偶尔的出轨、旁幸,杨贵妃不能容忍找到最好的注脚。但是只按这一思路写来的剧作很少,元、明、清三个朝代大量的剧作还是在诋毁杨贵妃或唐明皇,只有在洪昇笔下,杨贵妃才变成了一个爱的使者,拥有了一个美丽光彩的夺目形象,因而也赢得了读者、观众的垂爱。

  四、尾声

  现在《长生殿》的各种改编本很多,京剧、川剧、滇剧、莆仙戏、歌仔戏、秦腔、黄梅戏、歌剧、子弟书、评弹等等艺术种类均有成功改编的范例。京剧对《长生殿》最为有名的改编本——梅兰芳的《太真外传》,有案可稽的衍生剧本就有三个,1994年梅葆玖主演的浓缩本《太真外传》,1998年夏慧华主演的《长恨歌》以及2002年翁思再编剧的《大唐贵妃》。梅葆玖和夏慧华主演的版本还只能算作是浓缩梅兰芳的《太真外传》,而《大唐贵妃》则对《太真外传》有诸多借鉴,但又有许多的创编。子弟书中有大量取材于《长生殿》的改编,但仅仅是把《长生殿》的某一出当作其创作的基本素材,编创者们充分发挥说唱文学的特长,将李、杨故事描摹得绘声绘色,入情入理。评弹类改编中除了留存下来诸如马如飞的弹词开篇、杨振雄创作的长篇评弹《长生殿》等优秀改编外,另外还有不少佳作。这些不同的改编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李、杨爱情,反应了作者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创作态度。

  即或最正宗的昆剧演出,也有单折戏、串折戏、新编本等不同类型的演法。各种演出本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专演折子戏,可以欣赏到千锤百炼的艺术表演精粹,对演员的考验相对较小,只要按照传统的路数去演,就能得到观众的认同;上演新编本,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个独立的故事,但它不一定能为观众普遍接受,而且在表演上难度很大;串折戏则集合两者的优点,故事情节比较完整,表演上可以精益求精,在把握好角色定位的前提下可以让演员有更大的发挥。这也是最近几年大量涌现串折戏《长生殿》的原因之一。但是串折戏如果编串不好,就可能像折子戏的连排连演,没有特色。演员如果全照折子戏中的老路来演,可能会让人觉得表演流于平平。所以各种编排方法都是有利有弊的,有得有失。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长生殿》各式演出本的出现,体现了编剧的独具一格,也反映了观众审美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至于今后是否还会有其他类型的改编本出现,我想,演出总在继续,新的改编本肯定是会出现的。

  剧本的原创者大多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原作进行大肆删节增改,洪昇生前,就不满意别人对他的剧作进行肆意改编。如果洪昇在世,看到这众多的《长生殿》改编本以各种艺术样式不断地在演出着,不知会做何感想。其实,洪昇所作的,只是提供了一个原创剧本,剧本只有拿到舞台上进行演出,才有了生命力。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长生殿》如果没有任何改变也是难以存活的。而在不同的时期,观众的审美口味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正是有了大量改编本的出现,才满足了观众们的审美趣味,才存续了《长生殿》的舞台生命力。我们发现,《长生殿》的演出史其实也就是一部昆剧的传承史。继承是基础,发展才能进步,每一步发展都印满了开拓者的足迹,承载着开拓者创新之艰辛。创新谈何容易,但我们焉能裹足不前?

  

(责任编辑:炊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康熙帝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