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 历时九天,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重头戏——“金爵奖”,终于在昨晚(6月24日)将各奖项都发了出去。但上海国际电影节毕竟不是戛纳,获奖者是谁,跟本写不如人们的记忆,更不会引起太多讨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电影工业还不够发达的国家,这个电影节是不是在进步?是不是会对电影产业有所帮助?从这些方面看,上影节的进步是显著的。
| |
田壮壮获得最佳导演大奖 |
金爵奖 正在成为有尊严和权威的电影奖
田壮壮导演的《吴清源》和德国女导演弗兰基茨卡-梅莱茨齐的《完美计划》分获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陈凯歌带领的评审团,从电影节给的篮子里(16部参赛电影)挑出了东西方各自最具传统精神的作品。
虽然陈凯歌表示,希望发掘出更年轻、更新鲜的电影。但毕竟篮子里装的水果有限,获大奖两部电影,《吴清源》和《完美计划》,各自都代表着最传统的东、西方电影。
日本殿堂级别的老导演山田洋次的电影《武士的一分》,仅获了一个最佳音乐奖。山田洋次以76岁的高龄,最近几年频频为上影节捧场(参赛这是首次),金爵奖却并未以奖为报,这回击了它迎合这、迎合那的传闻。至少这一届,我相信,评委们是在完全独立的状态下工作的。
执行主席任仲伦强调,上影节正在致力提高权威性和专业性。权威性的提高非一两届之功,但年轻的金爵奖只要坚持下去,起码能首先成为一个有尊严的电影奖。
上影节红毯气势宏大
电影节业内影响力提升 目标是称王亚洲
来自威尼斯、圣丹斯、东京、釜山等著名国际电影节的九位主席齐聚一堂,《好莱坞报道者》的全程报道,《电影手册》主编亲自主持论坛……这一切都体现了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业内的影响力。
这样的影响力更多的来自客观因素。13亿观众,这块蛋糕的诱惑力太大了。在亚洲,中国的电影市场远不如日本,也比不上韩国。但日本、韩国的电影市场都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韩国的可能已经进入衰退期(今年上半票房比去年同期缩水30%左右)。相反,中国市场虽小却有无限的潜力,它在一点点地放开市场,放开的速度却又步履维艰。
这欲拒还迎态度,怎不让国外片商、公司着急上火,唯恐让别人抢了先机。上影节的组委会,正是在利用国外电影人对它的兴趣,将其打造成为中西方电影交流的窗口和平台。只要这个机会利用得当,上影节要成为亚洲电影节的老大,又有何难?
意大利电影展发布会上,连几位意大利导演都说,现在流行中国元素,有点中国元素的电影在国内都好卖些。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席桑德拉、夏威夷电影节主席伯乐,对中国电影了解得甚至比很多中国影迷还要多。
公众影响力还需努力 应打造明星名导以壮门面
但上影节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最紧要的就是,如何才能把中国市场对业内的吸引力,变成提高公众影响力的筹码。
提高公众影响力,首先是提高参赛电影的质量,其次是做好服务措施,吸引片商。
如何提高参赛电影的质量?电影节执行主席任仲伦说,明年将会组织一个专业的选片团队。而夏威夷电影节的做法也很值得借鉴,他们通过与其他国际电影节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各国际电影节在当地选择佳片。
如何吸引片商?正如鹿特丹电影节主席桑德拉说的,国外片商来这里不是来看好莱坞的、欧洲的电影的,而是来看中国电影的。而国内电影目前的首选则是戛纳、威尼斯、柏林,国内导演可能都怀着与陆川同样的想法,国产电影不需要国内的电影节来为它宣传了。倘若上影节能衔接好国内电影和国外片商的环节,国产电影无需走出国门就能吸引国外片商。
做好这两点,明星自然也会纷至沓来,而不必像今年这样靠两个国际大品牌的协助才勉强拉来莎朗-斯通和巩俐,9天的电影节,也只有这一头一尾两位明星才称得上国际了。
上影节还应该对获奖的导演和演员给予长期的关注,让他们第二次、第三次来到电影节,树立起金爵奖的品牌。以戛纳为例,自从发掘了王家卫和昆汀-塔伦蒂诺,他们拍出什么不着边际的电影都会被邀请参赛,因为明星、名导演,就是一个电影节的门面。
做到这些,也许上海国际电影节根本无需去与东京、釜山竞争,市场的选择就会将之推向亚洲区老大的位置。
搜狐娱乐独家稿件,版权作品,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