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出生,1973年参加电视剧《流星人佐恩》的制作,在部分剧集中担任导演。1981年,小栗康平执导的电影处女作《泥之河》夺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银奖,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使之一举成名。1984年其作品《为了伽耶子》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奖,1990年的《死之棘》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得奖,1996年的《沉睡的男人》又在柏林、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了荣誉。2005年,小栗康平集结了一批实力派演员推出了以农村为舞台的幻想故事《沉睡之树》。
1981年拍摄第一部影片《泥之河》便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此后日本导演小栗康平的电影之路便延续着辉煌,尽管在接下去的20多年来,他才拍摄了5部影片,但每部作品都在不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每日新闻》:能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您应该比较了解中国电影了,对中国电影有什么评价?
小栗康平:我对中国电影的印象很难用简单的词语形容,以前概括的中国电影的形象,后来每次都被新的中国电影的出现而改变了,将来也不知道会再出现怎样优秀的中国电影,这令我非常期待。
《每日新闻》:你在戛纳、柏林、莫斯科、蒙特利尔等各大国际电影节上都获过奖,虽然您此前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是否想过要再次冲击奥斯卡,捧回一座奖杯?
小栗康平:从来没有想过,得奖是顺其自然的事,不是为了得到它而去拍电影。
《每日新闻》:每十年才拍摄一至两部电影,和大部分导演相比,产量极低。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小栗康平:若想拍摄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就不能在商业结构里去考虑。虽然像针眼儿般的孔很小,但如果一直往里灌水,也可能会使堤坝决堤。
《每日新闻》:您是如何做到让每部作品都那么优秀?
小栗康平: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电影建立在“可看得见的东西”之上,并以这个“可看得见的东西”作为其对象。然而,自己真正想传达的事以及自己想知道的事都归于“看不见的东西”。因此我们更需要多看,也需要在看后好好思考各种各样的事情。
《每日新闻》:您的前三部作品《泥之河》、《为了伽耶子》和《死之棘》全都改编自名家的小说,似乎名家小说对您的影响很大,您从小就很爱看小说吗?
小栗康平:上高中后我才开始看小说的,此前我对以小说和诗歌形式来表现丰富的语言艺术这方面根本没有意识,一点都不了解。后来,我想我被电影吸引的原因,也许是自己对这些语言的畏惧感而引发的。我认为看小说这行为不是只关心其情节,而是以它来内省的。
《每日新闻》:有影迷将您的前三部作品归纳为《战争后遗症三部曲》,这三部影片悲情色彩比较浓重,风格类似,在这三部中,你最喜欢哪部?对您来说意义最重大的又是哪部?
小栗康平:对每一部影片都爱不释手。可是根据电影的手法来讲,我认为我的第二部影片《为了伽耶子》决定了我在电影道路上要走的方向。这部电影的原著是由在日本的朝鲜作家用日语写的,它不能归为日本文学。拍摄《为了伽耶子》让我对由语言表现激发的想象力和由影像激发的想象力的区别做了番彻底的思考。
《每日新闻》:1996年,您推出了自编自导的作品《沉睡的男人》,终于跳出了战争的圈子,这和您在人生中每个阶段的感悟有关吗?
小栗康平:我们都是具有历史性并社会性的存在个体,可是要描写人就不能总是从这些方面来表现。我自己逐渐加强了对“生命”本身的关心,也许此事与我的年龄也有关。
《每日新闻》:编剧和导演这两项工作,你觉得自己比较擅长哪项?哪项工作的困难会多些?
小栗康平:当然,编剧比任何事都更困难些。导演这个工作就像把每一句话换成自己的身体似的,不能明显地感到当中的困难。而编剧面对的是语言,语言更具体些,所以编剧和导演遇到的困难性质不一样。
《每日新闻》:您最近的一部作品应该是2005年的《沉睡之树》,目前有什么新的拍片计划?
小栗康平:连“困难”的编剧都没做好,计划还在思考中呢。
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剧《福贵》,打败《半路夫妻》《新结婚时代》、韩剧《宫》...电视电影类奖项提名中“中国制造”非常少...
06-16 1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