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的电影记者如果有幸能到威尼斯,便基本都会熟悉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艺术主席马克·穆勒,一个看起来颇有几分狡猾的老头。因为这老头,讲的一口流利地,略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而且十分容易接近。如果你能跟他深谈下去,便会发现,原来这个1970年代就已经在辽宁大学留学的电影人,竟是中国电影走进威尼斯的一座桥梁,从田壮壮(田壮壮新闻,田壮壮说吧)开始,几乎所有第五代、第六代的中国导演,都是进他的介绍,才在威尼斯有了展示的机会,第五代中的陈凯歌(陈凯歌新闻,陈凯歌说吧),拍完《黄土地》时,还不知道如何参加国际电影节,写信给他求助,在他的种种努力之下,《黄土地》在威尼斯得到放映的机会,并且获奖, 陈凯歌人在国内,就是他上台代领的奖。 第六代中的张元(张元博客,张元新闻,张元说吧),他的过年回家《过年回家》就是马可·穆勒监制,从那以后他就和张元保持了很好的私人关系,张元今年的新作《看上去很美》也是由他监制完成。
有了马克·穆勒的“照顾”,华语电影每年都在威尼斯得到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去年开幕闭幕影片都是华语电影,今年更是有杜琪锋和蔡明亮两部华语电影入围竞赛单元,而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如果能够按期制作完成,很可能会以“惊喜选择”的方式在最后时刻入围竞赛单元。
马克·穆勒真的对中国影人那么好么?其实他也没那么简单,自从他2004年接掌威尼斯电影节之后,影迷对他的抗议就从来没听过,去年更是发展到大批的影迷在电影节期间赤膊游行抗议,主题就是:“马克·穆勒把电影节变成了展销会,我们需要纯粹的电影。”由此可见,对马克·穆勒对中国影人的照顾并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而是暗藏了商业操作的玄机。其实,中国的电影和这些年来红火世界的“中国制造”一样,低廉的劳动成本成就了低廉的拍摄成本,而在转卖都以欧元或者美元为计算单位的时候,影片就可以卖到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君不见,最近采访一些国内的新生代导演时,问到他们的票房,几乎所有人都会这样回答你,“海外版权已经卖出去了,成本已经收回,我还担心什么呢?”敢情,都是拍给外国人看的。这种操作模式,直接导致的就是第五代第六代的导演要么集体怀旧,要么就在电影里玩命地加中国元素,图的就是在外国片商的眼力,能有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对于有意向转卖国际版权的中国电影来说,威尼斯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效果并不如米兰电影节这样纯粹的国际交易性质电影节,虽然这几年威尼斯的片商越来越多,但依旧维持在私底下交易的局面,很少会有人在公开的场合表示要购买版权的。毕竟这“还是个艺术性电影节”,不过这也是威尼斯的好处,如果你能在这里获得肯定,那在海外市场的版权销售就容易了很多。
去年作为评委会成员之一的钟阿城就说过,“今年来威尼斯想卖片子的中国电影并不容易,娱乐性都不够”,今年形势似乎就好了些,抛开参赛单元的几部电影不说,参展《夜宴》和《宝贝计划》都是典型的商业片,尤其是《夜宴》,虽然冯小刚(冯小刚新闻,冯小刚说吧)自己不承认,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给剧中几个人物分配好对应的颜色,场景也弄得青一块紫一块跟油漆广告似的电影,不是为了别的,就是防备着外国观众看不懂剧情,用这种简单讨巧的方法帮着他们理解人物性格。再加上外国人都知道的“哈姆雷特”的故事,《夜宴》估计会被《英雄》和《十面埋伏》卖得更好。至于申奥不申奥的,那都已经是后话了。
归跟结底一句话,在中国电影人真正了解了国际电影,抛却了以前那种“那奖争光”的念头之后,到威尼斯基本就是奔着卖片子去了。 (责任编辑:遇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