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水上的城市。风光秀美的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旅游者心目中的胜地,而更是一个拥有文化底蕴、淬炼艺术精神的古都。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意大利继佛罗伦萨和罗马之后的第三个文化中心。威尼斯画派作为后起之秀,在欧洲艺术中享有盛名,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乔尔乔涅、提香、丁托列托等大师就得益于威尼斯的美术传袭,成为在欧洲美术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先驱。威尼斯的艺术传统更体现在歌剧艺术的发展上,在意大利泛起歌剧创作风潮并吸纳百家之长的时期,威尔第创作的《茶花女》等世界著名歌剧就是在这里首演并获得成功。
回看以上历史,我们会对威尼斯有着更新一重的认知。这个城市所具有的艺术气质是独有的,而这个城市对艺术的包容与崇尚,也是令人折服的。在这里,不光有着意大利、拜占庭、阿拉伯、巴罗克、哥特式风格的古老建筑,更有着代表着世界电影艺术最高级别的展会威尼斯电影节,那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国际性电影节,在这个电影节自诞生以来的七十多年的历史里,我们见证了无数艺术电影的崛起,更见证了无数电影大师们的辉煌成就。
威尼斯电影节值得我们关注,不仅仅只因它那悠久的历史传统,而更因其对艺术电影那孜孜不倦的培育与推动过程。自1932年,意大利威尼斯诞生了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电影节之后,电影节一度在二战的战火硝烟背后变了味,成为政治的阶段性附庸。直到1946年,让·雷诺阿的《南方人》获得“最佳国际影片奖”。而此后《曼侬》、《王子复仇记》也纷纷获得表彰,威尼斯电影节才显示了其自身不凡的艺术气息,并以此为主旨为艺术电影的发展之路劈靳斩棘,开拓了最佳的阵营。
威尼斯电影节鼓励的是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冒险精神,这似乎与意大利西部电影之王一直信奉的“西部”精神有些相象。而电影节的宗旨则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评判标准为“艺术性”。自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黑泽明等世界电影大师在这里崛起之后,无数以艺术为旗帜的电影工作者在这里得到契机,取得进步,近六十年来,电影节更为我们贡献出了上千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艺术精品,为世界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亚洲电影在威尼斯有着很悠久的渊源,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夺得金狮奖,威尼斯电影节从此为亚洲电影打开了大门。1952年,沟口健二凭着《西鹤一代女》获得最佳导演奖;1954年,黑泽明的《七武士》再度获得银狮。一时间,亚洲电影的魅力让西方人倾倒,东方的进入使得威尼斯电影节成为真正意义的世界性电影节。进入八九十年代,除日本之外的其它亚洲国家的电影为威尼斯电影节带来了新鲜空气。伊朗、越南、韩国的影片都曾获大奖。中国电影同威尼斯电影节更是有着不解的情缘。1989年,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得金狮。1991年,张艺谋(张艺谋新闻,张艺谋说吧)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银狮。第二年,《秋菊打官司》更把张艺谋送上了金狮奖的领奖台,巩俐也戴上了“影后”的桂冠。1999年,《一个也不能少》再次获得金狮奖的青睐。同年,“第六代”导演张元的《过年回家》也拿到了最佳导演奖。值得一提的还有1994年,这一年台湾导演蔡明亮的《爱情万岁》捧走了金狮奖,而年轻的夏雨则由于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令人难忘的表演荣登影帝宝座。
亚洲电影以及中国电影人对威尼斯的情结是深厚的,原因不光是其对亚洲电影的包容与鼓励,更因为其为世界艺术电影所搭建的大型交流平台。在威尼斯电影节举办的期间,电影的交流展则也在同期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电影、商业电影都可以在这里报名,取得推广宣传的准许。这样,无数的商家会被陆续吸引过来,以版权购买的形式为影片的出品方及创作者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
在艺术意义上,威尼斯电影节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但在商业意义上,威尼斯电影节却是铺在脚下的桥梁。我们也许不知道,威尼斯不光被称为艺术之都、水上城市,而更因其桥粱众多而被称为“桥城”。在举办电影节这一点上,它同样也展现出了与这个城市特点相似的“桥梁”本质,为世界艺术电影以及电影人找到了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和谐空间。 (责任编辑:遇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