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峰之一:演员选择恰如其分。
青埂峰上石,红楼梦中人。87版《红楼梦》演员的挑选,至今仍让人交口称赞。
陈晓旭、欧阳奋强和邓婕是其中最出彩的三位,仿佛《红楼梦》里的人物,就该是他们那个样子。
80年代流行的美,仍是中国传统的古典美,而他们这种美,恰与《红楼梦》不谋而合。
颠峰之二:歌曲配乐古典动听
《红楼梦》的曲作者王立平在自述中曾写道:“西游记的曲子我参与了,但没完成。因为我不太喜欢‘猴戏’,我觉得自己是属于‘情种’那一类的。”
“漫言红袖蹄恨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红楼梦》中多“情种”,譬如宝黛,譬如尤三姐柳湘莲,“情种”之心,只有“情种”能解。
自称“情种”的音乐大师王立平,因解了红楼之“味”——“满腔惆怅、无限感慨”,方创造出古典而动听的红楼之曲。
10年过去了,流行音乐早已进入R&B、HIP-HOP时代,而《红楼梦》中的曲子,再听时却丝毫不觉老土,而只会潸然泪下,正如王立平当年的感觉,“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写成什么样的,流行的、现代的、类港台的,都不行,流行的也是留不住的;六七十年代的风格更不行,缺人情味;戏曲、民歌也不足以表现某些感情。最终决定把它写成“十三不靠”,创造一种能且只能适合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颠峰之三:发型服饰华美精致
87版《红楼梦》中人物的发型服饰,多依据原著设计而成,华美而细致。
作为顾问之一的文学大师沈从文,亦是服饰研究专家,著有《中国服饰史》,而红楼梦服饰考证,也多出其手。
颠峰之四:制作态度严谨认真
87版《红楼梦》制作态度之严谨,从陈晓旭的回忆录中就可见一斑:
穿好了另一套服装,我在桥对面站好,“预备——开始”镜头慢慢推近,“停!”李耀东放下摄像机说,“耳环错了,读西厢时是绿耳环,现在是白的,接不上戏。” 王导问:“带来了吗?”
我轻声答:“没有。”
他的脸立刻白了:“怎么能这么粗心大意,开什么玩笑,这要耽误大家多少时间?” 我穿一身纱衣在三月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听着他大发雷霆。 最后化妆师大杨用颜料把耳环变成了绿的,才使风暴平息。 大家松了一口气,王导脸上也有了血色,而我早已快冻成木乃伊了。
颠峰之五:三年时光方磨一剑
从1983年到1986年,《红楼梦》用了三年时间来挑选演员,培训熏陶,拍摄制作。
曹学芹写《红楼梦》亦是十年辛苦,方才成就伟大著作。
与如今流行的快速拍摄法相比,87版红楼所用的功夫,确是不可跨越的一个颠峰。 看看当年是如何用三年时光来打磨一把宝剑的吧!
仲夏的西山,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通往山顶的路边开满了灿烂的山花。沿着这条蜿蜒的也山路走到头,有一幢楼房。 《红楼梦》剧组的“奶奶”、“小姐”、“老爷”、“少爷”们正在这里潜心研读,要跨越二百多年的时空,去体味那贵族大家庭中的酸甜苦辣……
这里弥漫着一片返古情绪,每个人都在有意使自己更接近那个时代。姑娘们把一头披肩秀发辫成了直直胸辫子,高跟鞋被扔在角落里落满了尘灰,录音机里不时传来幽雅的古典乐曲,每天,大家早早起身,到楼下的操场上,练习走路,请安跪拜及各种各样的礼节,奶奶小姐们被这些没完没了的礼节搞得手忙脚乱,不禁暗暗笑过去的人活得未免太仔细了。 ……
我把这段时间的笔记好好整理了一下。啊,收获真不小,得到了这么多丰富多彩,让人耳目一新的精神食粮。
有胡文彬老师讲的“国内外红学研究概况”;朱家谱老师讲的“《红楼梦》中的北方生活习俗”;邓云乡先生讲的“南方生活习俗”;周汝昌先生讲的“《红楼梦》原著的优与续书的劣”;王朝闻先生讲的“怎样正确理解《红楼梦》的角色”;李希凡先生讲的“《红楼梦》的历史背景”;编剧之一刘耕路老师讲的“《红楼梦》的诗词曲赋”;编剧之一周岭老师讲的“《红楼梦》的主要人物”。
颠峰之六:顾问团队大师云集
看看旧版《红楼梦》顾问的强大阵容,只能用“感慨”两字来形容。中国不缺学者,惟缺大师。而这样大师云集的顾问团队,确是重拍红楼难以企及的一个颠峰。
主任委员: 王昆仑(1902-1985) 国内著名的红学家,他在抗战期间撰写的《红楼梦人物论》,是最早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一部专著。时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副主任委员: 王朝闻(1909-) 美学家、文艺评论家、雕塑家。《红楼梦》研究方面有《论凤姐》一书行世。 顾问: 朱家溍(1914-2003) 文物专家、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九三学社文教委员会委员。 成荫(1917-1984)
编剧、导演。时为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林辰夫 编剧。首任中国视协电视剧戏曲艺术研究委员会会长。 阮若琳(1929-) 时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首任中国视协儿童电视艺术研究会会长。 沈从文(1902-1988) 著名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作品只需列《边城》、《中国服饰史》足矣。红楼梦服饰考证,多出其手。 启功(1912-) 全名爱新觉罗.启功。书画家和文物鉴定家。
九三学社中央顾问。 吴世昌
(1908-1986) 文学史研究家,《红楼梦》研究家。 吴冷西(1919-2002) 时为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 周扬(1908-1989) 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时任中国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周汝昌(1918-) 著名红学家、书法家。 杨乃济 著名旅游学家。 杨宪益(1914-) 著名翻译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全本《红楼梦》,由于译文准确生动,在国外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赵寻 戏剧评论家。 钟惦棐(1919-1987) 影视评论家。小说家阿城之父。 曹禺(1910-1996) 剧作家。《雷雨》、《日出》作者。 蒋和森 红学家。已逝世。 戴临风 红楼梦监制、时为中央电视台台长。 (责任编辑:狐狸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