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我采访了曾被国际动画协会授予“动画艺术杰出贡献奖———阿西法奖”的动画大师特伟。当谈到他编导的获第三届国际童话金质奖的动画片《牧笛》时,自然便想到为该片配音的笛王陆春龄。特伟说:“四十年未见到他了,他不知可好。同住大上海,见面也难啊。”演艺界的人都知道特伟是十分重感情的人,于是我说:“我和陆春龄很熟,他身体很好,80开外的人至今还奔里奔外的演出,我约他来,你们叙叙旧。” 两位老人相聚了,他们先是拥抱,后是拭泪,激动不已。特伟年近90,很少出门,但壮心不已,在夫人贾梅的帮助下,正在整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政治讽刺漫画,有时也“聊发少年狂”,画些水墨画。而83岁高龄的陆春龄风貌依旧,手握横笛,他出国访问,进部队,去农村,到学校,下社区,忙得很。话题很快转入动画片《牧笛》。特伟说:“我们还是先放一下《牧笛》CD短片吧。”贾梅打开了电视机,那时而空灵幽阔,时而疏林远树,时而飞瀑直下,时而春风化雨的画面;那或黄绿、或淡红、或艳翠的色调;那浓淡相间的江南美景勾起了老人的回忆。“那背景是西安画家设计的,唉,可惜老方已作古了。”特伟惋惜地说。不一会儿,画面上出现了骑牛的牧童。特伟说:“那是我根据李可染水牛图改变的。记得我在广东肇庆从化出外景时,李可染在那里养病,谈及《牧笛》,却自告奋勇地为我提供了近20张的水牛图,那时人的感情诚信得无话可说……好画需妙音配,美术电影制片厂专职作曲吴应炬推荐了你老兄来演奏。你是那么的爽朗,一口允诺,二话没说便投入了排练。”陆春龄也兴奋地说:“是啊,那大热天,在录音棚里,大灯光下,大家汗流浃背,那执著贯注,现在想想还是那么的振奋。”此时,画面上悠扬舒展、高亢激奋的调门此起彼伏,牧童失牛、找牛,最后用笛声战胜喧嚣瀑布的情节也一展无遗。特伟对陆春龄说:“你听,你最后一段声情并茂的主题曲的演奏将多少观众带进深邃的艺术殿堂,令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还记得否,那十分懂得音乐的西哈努克亲王听后竟不断流泪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我从未听过如此美妙的声音’。”两位老人边看边聊,全沉浸在回忆之中。 我在一旁插话说:“我们读书时,这部影片没少看,常被中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所感染。秀丽的画面,美妙的笛声,还有牧童的精神,实在撩人心绪。”“你说好,可也有人批判啊。1964年,电影界批《北国江南》,《牧笛》也殃及。有人说它宣传资产阶级无差别境界,否定阶级斗争,也有人说它含沙射影攻击“三面红旗”,说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是指吹牛,是指党的人民公社是吹牛吹出来的……当时,我真是啼笑皆非。”特伟见我插话便补充说。 看完CD片,陆春龄余兴未尽道:“四十年再相聚,难得,我单独为您老演奏一曲《小放牛》。”陆春龄以明快的吐音和富有韵味的连奏,将牧童在田园放牧的风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变化的调性,流畅的气息顿使房内生气盎然。接着陆老又一口气地演奏了《节日圆舞曲》、《友谊之歌》、《马赛曲》。特伟夫妇喜形于色:“中气不减当年,悦耳不减当年。”依依惜别之际,特伟老送陆老至门口并再三叮嘱:“有空常来聚聚。” 两小时的聚会,几十年的回忆,说不尽的情,道不完的友谊。愿两位老人在太平盛世间,越活越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