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第106期。1982年过去了,年度票房冠军是《最佳拍档》,收2604万,是香港历史上第一部票房过2000万的电影,以如今票价计算则有2亿3千万票房,记录至今未破。同年金像奖最佳影片是许鞍华《投奔怒海》。
  
本期一篇对《鼓手》导演杨权的采访,作者不详,摘录如下:
  
  
《快乐的职业导演——访问杨权》
  
……“最初,我构思《鼓手》,有几个原因增强我个人的信心:第一,题材比较偏,讲一个年青人喜欢打鼓,努力想做一个成功的鼓手。关于鼓手的电影,很久以前,邵氏拍过,是《青春鼓王》,观众最近少看,会觉得新鲜。第二,去年我预感到,观众比较喜欢有温情的戏,像《E·T》。能够感人就是有温情。第三,就是主题正确,态度正确,戏里面的张国荣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做一个鼓手,他就不断努力去争取。我相信年青人应该得到启发。第四个原因,就是顾家辉肯为我作了三首歌,我跟他曾经合作《大乡里》,他对我有信心。”……


1983年2月,第107期。《鼓手》票房不理想,一篇评论剖析原因,作者不详,摘录如下:
  
  
《〈鼓手〉输得不甘心》
  
三月份的十多部港片中,失败得有点不甘心的是杨权执导的《鼓手》。本片虽有缺点不少,但同样也有很多优点。其中描写卢大伟与张国荣之间的父子情,就付出了很大的诚意。而杨权也试图利用卢大伟这个编剧家的角色,抒发他对时下电影只重包装而忽视内容的一番感慨,并冷嘲热讽地指出电影成了商品之后,就快可以在超级市场内摆卖(电影录影带)。
  
这些作者个人感触,很难说对说错,大概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如果退一步去想,电影能够成为艺术品固然好,但若沦为商品也并无不妥。毕竟电影是要用钱去拍出来的,而且还要放在市场内交易,凡交易的东西,就很难脱离了商品的本质。……



1983年5月,第111期。一篇对《第一次》导演杨群的采访。作者不详,摘录如下:
  
  
《杨群谈〈第一次〉的经验》
  
……在一片喜剧、恐怖、血腥片类中,推出《第一次》,或许是一种尝试或冒险。“目前流行的电影分两大类,一是恐怖核突片,这类电影在片仓里已有大量存货等待排期,另一种是《靓妹仔》之后掀起的青少年青春片,例如《青提子》之类,我又不想跟风,所以选择了《第一次》,走清新青少年电影,同时自己也认为,今日电影的捧场客,多是青少年,如果能捕捉到他们的心理及引起他们的共鸣,那结果是无法估计的。”……



1983年5月,第112期。一篇关于《第一次》的影评,作者不详,摘录如下:
  
  
《成年人看年青人的〈第一次〉》
  
经济不景的今天,我依然愿意多花十二块钱,去看《第一次》,主要原因,是观看张国荣、翁静晶等年青演员的电影,是一种十分有趣的经验。
  
《第一次》本身并不是一套有趣的电影,题材是老生常谈的青少年问题,而处理手法亦十分老套。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父子间缺乏了解、世途险恶、年青人在生活上遭遇到的挫折、爱情等问题发展起来。而阿风(张国荣)、小莹(翁静晶)和他们的朋友,这几位年青人将这些事情贯串起来,构成了《第一次》(其实我并不明白这个片名的意思在哪里,看毕整套电影,还未知故事与所谓第一次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