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回到1980年10月,瞧一瞧双周刊第44期。这时候香港的物价甚低,一本双周刊才卖三元五角钱。当年的票房冠军是《惨痛的战争》,收943万。金像奖尚未举办。这一期的封面是陈百强,主打电影是《喝采》,当然会提到和陈百强一起出演的张国荣。此时的张国荣从影刚刚二年,只演过一部卖猪仔的烂片和在另一部影片里客串了九秒钟,所以,这很可能是张国荣在双周刊上的第一次亮相。以下是该期双周刊中对《喝采》导演蔡继光的采访,全文甚长,只做摘录:
  

《青柠薄荷水的〈喝采〉》
  
……问:整部电影的一个特色是,几乎所有主角都是新人,没有演戏的经验,做导演的,怎样引导他们演戏呢?
  
答:对!除了陈百强,有些做电视节目的经验,但严格来说其他演员没有演戏的经验,唯一勉强称为有点经验的就是张国荣。所以有时为了迁就他们的演技、角色,我们不得不更改剧本。作为一个演员,假如他没有或很少演戏的经验,最好就是要求他扮演他自己。这样比较容易控制。另一方面,排演次数尽量减少,讲清楚应有的情绪、心理状态和走位后,排演一两次就拍一两个TAKE,但TAKE ONE往往是最好的,最适当地表达出角色的要求,TAKE TWO,可能走位方面符合要求,但情绪已经较差,TAKE THREE、TAKE FOUR就出现一蟹不如一蟹。这是起用新人应注意的地方,尽量培养他们的信心和情绪。再其次就是所谓即兴的,没有剧本,任由演员自由发挥。例如爽身粉的一场及卢业媚在琴行自弹自唱红线女的歌等,都是即兴式的,主要是要求他们主动投入,更能表现出他们自己出来。
  
问:你怎样构思这个剧本呢?
  
答:在开始构思故事时,我们已决定了找陈百强、钟保罗、张国荣等人,亦即是决定了人物角色,然后根据他们的性格去构思故事,所以在电影中,我们采用他们原来的名字。一切剧情发展符合人物性格,点到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