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亚洲的戛纳 坚持多元化

  400多家媒体、1000多名记者、近300部展映影片、平均每个展台六笔交易量……这些数字诞生后,有人将“亚洲的戛纳”这种说法送给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拿顶级电影节和我们比呢?”单就这一点来说,同时负责电视节和电影节的唐丽君明显觉得,电影节的操作难度更大。“电视节比较自成一体,但大家评价电影节,不会把你和亚洲的电影节比,一比就是世界级的标准”。但电影节在细微之处的进步,确实能让唐丽君和她的同事们感到满足。

搜狐:今年的电视、电影节,哪些方面做得最成功?
唐丽君:电视节更多是做产业,力图开辟更广的投融资渠道,我们把去年做了一届的动画项目创投纳入到今年的影视交易市场中来,反响不错。观众的参与度大幅提高,像我们和搜狐合作的电视剧票选,参与人次达到了一亿人以上,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证明我们的影晌力从中年人群发展到年轻人当中。 至于电影节,我们打造的“电影项目创投”和“合拍片项目创投”已经初具效应,许多大师级的导演都来参与,那天我在展台看到韩国导演郭在容,他很开心,因为他的新项目,预约率是最高的。此外就是大家看到的,评委、展映单元、参与明星,这些方面都有明显的突破,多元化的定位我们今后会一直坚持。
搜狐:今年电影节售票的情况统计出来了么?观众的观影人数方面怎么样?
唐丽君:大概比去年增加了一两万,电影节观众跟看大片的观众不太一样,是真正的影迷。像“希区柯克”的影展,真是一票难求。
搜狐:这次来电影节市场的买家数量是多少?
唐丽君:注册的是76家,但实际上涉及到的公司还不止,今年我们展台的场地比去年扩大了一倍,但是不够,后来有十几家电影公司希望来参加,大家只能共用展台了,明年我们更做得更大一些。
搜狐:今年市场交易有没有具体的成交结果?
唐丽君:平均一个展台有六笔交易吧,还是不错的,像《叶问2》还没开拍就已经卖出去了。这几年下来,大概有二十多部电影通过参加我们上海电影节上的创投项目,已经完成拍摄,包括胡军的新片《苦竹林》,就是06年我们创投的项目。
搜狐:《好莱坞报道》、《SCREEN》、《VARIETY》这样的国际媒体也来了?
唐丽君:他们每一年都来,而且来的人每年在增多,这一点我们很欣慰,我们也跟他们有很多交流,他们肯定地说:上海电影节正在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