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45年前的悬疑老电影,朱时茂主演反特片,因题材被埋没

大家好,今天又是一期「经典反特老电影」怀旧栏目。

著名喜剧演员陈佩斯在小品《主角与配角》当中,曾经自我调侃过:

小品里扮演主角的朱时茂说陈佩斯:就这模样,怎么看也是个特务!

这句台词算是陈佩斯的个人经历,因为长相并不符合那个年代英俊小生的审美,所以陈佩斯一开始根本演不了什么正面人物、英雄形象。

七十年代末,初涉影坛的陈佩斯只能在电影里演一些匪军官、特务形象。

比如1978年的电影《猎字99号》,陈佩斯就在片中扮演反派特务一角。

而作为陈佩斯老搭档的朱时茂,的确有资格说“自己怎么看也是正面人物”。

就在陈佩斯还在八一厂扮演特务的同时,朱时茂已经在大银幕上开始扮演正面主角,首次与观众见面的电影,同样也是一部反特片《蓝天防线》。

只是与陈佩斯不同的是,朱时茂在片中就扮演负责抓特务的英雄主角。

本期「被遗忘的国产片」,来回忆这部朱时茂的银幕处女作——

《蓝天防线》

七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国庆节前夕。

东南沿海重要边防岗哨朝阳市,突然遭遇一股强台风袭击。

受台风袭来的影响,沿海边防部门的雷达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就在这天晚上,一架代号为“黑鸟”的敌机,从台湾某机场起飞。

这架“黑鸟”战机趁着气候恶劣,让我军雷达受阻的特殊情况,冒险绕过台风中心,悄悄朝着我军设在海上的边防哨站,浪花岛附近低飞而来。

雷达九连指导员杨平接到上级任务后,迅速做出部署,战士们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但是由于海上的风力越来越大,导致雷达天线发动机越来越烫,最终停止转动。

然而正当敌人自鸣得意的时候,却没想到,浪花岛上的雷达系统竟然再次运转起来。

原来,指导员杨平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立刻率领战士们一起冒雨推动雷达天线。在军民团结一心的合力推动下,最终依靠人力使雷达天线恢复转动。

“黑鸟”战机上的敌少将,得知我军雷达再次恢复以后,感到又惊又怕。

敌少将回到后方基地白沙岛以后,立刻做出了新的行动安排,命令“黑鸟”战机佯装放弃行动,同时吩咐特务组长黄占海,布置了一项新的阴谋行动。

台风退去以后,浪花岛上也恢复了宁静。

杨平收到军区指挥部的通知,告别民兵连长红缨同志,前往朝阳市参加军事会议。

军区指挥部的赵参谋长告诉他,根据边防部门的监测,敌人的“黑鸟战机”已经掉头飞回台湾了。

这时,指挥部又收到了九连发来的情报,雷达系统突然收到神秘电子干扰,导致监测到的敌机信号中断。

赵参谋长认为敌人是想要“暗度陈仓”,黑鸟战机假装撤回台湾,实则是敌人在故布迷阵,趁着“信号消失”的机会又飞了回来。

赵参谋长明白敌人的意图后,故意吩咐我军雷达关机,给敌人来一招“将计就计”。

此时白沙岛的特务基地内,得意的敌少将还不知道我军已经预判了他的预判。

特务机关制定了一项阴谋活动,妄图破坏新中国的外交关系。

就在两天后的国庆节,特务机关妄图启动黑鸟战机发动突然空袭。而这项任务的关键在于,想办法干扰掉白沙岛上的雷达系统,为黑鸟战机的突袭制造机会。

与此同时,早已识破敌人阴谋的赵参谋长特别叮嘱杨平:

一定要带领九连战士做好雷达监测工作,同时想办法挖掉敌人设下的“干扰信号源”。

话分两头。

敌特务组长黄占海为了扰乱我军雷达系统的监测,掩护黑鸟战机的行动。

乘坐一艘“兴隆号”渔船,悄悄潜入了浪花岛海域的黑沙嘴一带。

正当特务开船撤离的时候,遇到了一艘因台风而迷失航向的台湾渔船“安顺号”。巧合的是,黄占海刚好认得这艘渔船的船老大全福

原来,全福一家原本世代在台湾基隆港做渔民,一年前,全福的儿子全小康被特务组织抓了壮丁。当黄占海看到全福的渔船兴隆号之后,立刻心生一条毒计。

趁着全福下船的机会,黄占海悄悄吩咐特务白继仁,把一架干扰机放到了“安顺号”渔船上,打算让安顺号渔船充当“替罪羊”。

临走时特务组织又威胁全福和安顺号船上的其他渔民,决不能向解放军透露曾经见过自己的事情,否则他们的妻儿老小就要陪葬。

因为台风意外来到黑沙嘴海域的台湾渔船安顺号,就这样被迫成了特务的同伙。

当黄占海带着兴隆号渔船转移后不久,丁连长就带着民兵一起,驾驶浪花号巡逻舰赶到了黑沙嘴海域,结果发现了渔船安顺号。

年轻战士鲁大力在渔船的船舱内,发现了一架特务使用的干扰机。

渔船上的全福和渔民都一口咬定,不知道是谁将干扰机带上船的。

杨平作为一名斗争经验丰富的指导员,很快便看出船上的渔民可能是“有苦难言”。

为了弄清事情真相,杨平让战士们多跟渔民们宣传政策,奈何渔民们长期被特务威胁奴役,根本不敢说出实情。

杨平对此感到十分为难,只好派人向指挥部和县委汇报了情况,同时通知浪花岛的老支书海大伯和民兵连长红缨,一起商议如何处置安顺号渔船的问题。

交代完任务以后,杨平又想起船老大全福的名字,让他觉得很熟悉。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杨平带着那条“长命锁”回到了家里,跟母亲求证当年带他们母子一起逃离台湾的渔民,是不是也叫全福?

杨平通过母亲的话,证实了内心的猜想。

安顺号上的船老大全福,正是二十多年前护送杨家母子逃离台湾的恩人。

战士鲁大力年轻气盛,认为渔船上发现干扰机,就证明渔民们肯定和特务有关系。

杨平却吩咐鲁大力返回九连,和雷达监测站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干扰源的信号做进一步核查与科学分析。

经过仔细测算后,证实安顺号上找到的干扰机,并不是此前监测到的干扰源。

杨平的“谨慎求证”,最终证实了安顺号渔船上的干扰机,是敌人故意留下的诱饵。

次日上午,老支书带着民兵们,将各种粮食物资抬到了安顺号渔船上。

在众人的欢送下,安顺号渔船顺利离港,此时船上的“同胞”们早已热泪盈眶。

送走安顺号渔船以后,民兵红缨向杨平汇报了新的情况。

有渔民发现一艘可疑的台湾渔船“茂利号”,一直在浪花岛海域外围转悠。

为了调查这艘可疑渔船,杨平决定亲自带队前往七星礁附近侦察。

另一边,安顺号渔船离开浪花岛以后,再次遇到了“茂利号”渔船,却没想到,这艘渔船正是特务黄占海驾驶的“兴隆号”。

特务黄占海发现安顺号以后,认为全福等人已经投共,解放军才会放了他们。命人将渔民全部关进船舱内,并凿穿了船板,想要活活淹死全福等人。

就在渔民们惊慌失措的时候,杨平带着解放军的巡逻舰赶到七星礁附近,撬开了船舱救出了所有渔民。

渔民们得救以后,船老大全福紧紧拉着杨平的双手,感动地说不出话来。

全福等渔民被带回了浪花岛,渔民们经过这场风波,终于放下芥蒂,说出了他们一直被特务组织胁迫的实情。

分别多年的杨、全两家终于重逢,经过这场两岸同胞座谈会以后,安顺号的渔民们纷纷主动请缨,申请协助解放军抓特务。

全福告诉杨平,特务黄占海躲藏的渔船正是“茂利号”,之前的干扰机也是他放在安顺号上面的,自己的儿子全小康也在船上,恳请杨平能帮忙解救。

为了抓捕特务黄占海,杨平和民兵连长红缨商议过后,制定了引蛇出洞的计策。

夜幕降临,浪花岛附近的海面上渔船纷纷亮起灯光,竞相出海打鱼。

此时躲在公海的特务黄占海,正愁没法靠近浪花岛发射干扰信号,如今见到渔船出港的机会,立刻下令茂利号渔船,混入其他渔船当中,准备在天亮前进行干扰。

狡猾的特务万万没有想到,我军早已设下了天罗地网。

深夜时分,民兵连长红缨向天空释放了两枚信号弹。

随着信号弹划破夜空,海面上的渔船收到讯号,立刻集体熄灭船上的灯光。

此时只剩一艘渔船还亮着灯,正是来不及熄灭灯光的茂利号渔船。

确认大鱼已经入网后,杨平果断下达了战斗命令。

一场战斗结束,随着特务组长黄占海的落网,手下的特务同伙纷纷认罪伏法。

负责传递情报的报务员主动交出了联络密码本,表示愿意戴罪立功。

杨平吩咐报务员,立刻给白沙岛特务基地发送情报。

“干扰机已经安放在预定位置,可以按计划行动”。

白沙岛的特务基地内,特务们以为黄占海的干扰计划已经成功。

国庆节到了,朝阳市正在举行盛大的欢庆典礼。

为了引诱敌人上钩,赵参谋长命人在预定位置,打开了黄占海的干扰机。

敌少将收到电报,确认干扰信号发出后,立刻下达了“黑鸟”战机起飞的命令。

当黑鸟靠近浪花岛海域的时候,立刻被雷达监测站发现了踪迹。

赵参谋长同步下达命令,出动我军的银鹰战机前去拦截。

黑鸟战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落入到了我军的包围圈,最终被炮弹击落。

敌人的阴谋又一次被粉碎了。

电影的故事到此结束。

电影《蓝天防线》上映于1977年,由珠江电影厂拍摄完成。

导演王为一是中国影史传奇导演,他的职业生涯横跨旧中国与新中国,同时也是珠江电影厂的创始元老。

王为一导演一生拍摄了众多经典电影,其作品类型相当丰富,战争、喜剧、科幻、反特、惊险,儿童、戏曲等类型都有涉猎,代表作有《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异想天开》、《三女休夫》等电影。

影片的编剧卢伟、林杭生和王培公,都是职业军旅作家,三人曾经在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任职,参与创作了一系列空军题材军旅电影。

1977年是国产反特电影,自五十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创作高峰。经历了十年的电影产业停摆以后,反特片作为国产悬疑惊险电影的萌芽,再次成为制片厂的创作主流。

只是这一时期的反特电影,尚且无法摆脱过去十年的创作枷锁。

导致大多在创作立意和思想艺术层面,带有不少旧的印记和局限。

这部《蓝天防线》其实是一部创作于特殊时期的电影。

根据当年的相关资料记载,影片拍摄周期长达四年之久。

全因电影的创作过程,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三上三下”,按照当时的要求,制片厂拍电影需要先“打草稿”。

一部电影正式开拍前,剧组需要先用胶片拍成“样片”,接受各方面的指导意见,如果不通过,这些“样片”就会被当做“草稿”,要么整场戏被删掉,要么被推翻重拍,由此导致电影拍摄期间浪费了大量胶片和人力资源。

《蓝天防线》于1974年开机,最初的导演是珠影厂的老导演于得水。剧组在福建平潭取景,仅前两次拍摄,就耗费了六十万元,结果拍完的镜头大部分都被废弃。

直到第三次拍摄才换成王为一导演接班,又耗费了七十多万元,最终几经修改,电影才勉强完成公映。

《蓝天防线》属于岭南电影中比较典型的海防电影,这类题材自五十年代就已经出现。

影片继承了“十七年”红色电影的基本样式,主要情节还是在讲述革命的起源,阶级斗争的必然和英雄的传奇,旨在表现边防战士百倍警惕、机智勇敢的精神风貌,军民团结一心抵御外敌的时代特征。

虽然有一定的“抓特务”情节,但故事情节较为模式化,没有缜密的破案思路,也没有激烈的敌我斗争场面,所以惊险感较为薄弱,中间大段的情节都旨在表现两岸同胞渴望回归统一的美好愿景,可以说是一部宣传意义大于电影故事本身的军教片。

除此之外,电影的一大问题是七十年代电影的通病,角色塑造高度“脸谱化”,演员的表演偏向于舞台剧。饰演指导员杨平的演员,是当时只有20岁的朱时茂。

他原本在福州军区话剧团当演员,出演《蓝天防线》前,他已经参演了两部电影《西沙儿女》和《井岗山》,但这两部电影没拍完,就遭遇各种批判导致先后被禁。

《蓝天防线》因此成为朱时茂首部正式公映的银幕处女作。

1981年,朱时茂因参演谢晋导演的《牧马人》,而成为闻名全国的演员。

其后又因春晚舞台上与陈佩斯合作的小品而变得家喻户晓。

对于自己的银幕处女作,朱时茂在1982年的采访中曾回忆说,《蓝天防线》拍摄于“样板戏”大普及的年代,自己只能带着英雄人物高大完美的概念参加电影的拍摄,所以表演痕迹比较重,因此他承认这部电影的表演“很失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