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杨元元带母上学,最终宿舍自缢身亡,没有人愿意被脐带栓一辈子

“她从未放弃过奋斗,却在曙光将现时退场了。”——题记

2009 年11月26日上午,上海海事大学的一帮同学们,正聚集在校话剧团的排练室里,准备排练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眼看时间都快九点了,扮演女主角朱丽叶的研究生杨元元却一直没有出现。按照原定的计划,杨元元应该在八点半就要来和同学们集合的,在此前她也从来没有迟到过,今天到底是怎么了?

有几位同学实在等不及了,于是前往杨元元的宿舍去查看,看看她到底为什么还不来参加排练。

几位同学推开杨元元宿舍的大门,看到了让她们一生都难以忘记的一幕:只见杨元元用一条枕巾和一条毛巾首尾相接地绑在卫生间的水龙头上,枕巾绕过她的脖子,已经深深地陷皮肉之中。

杨元元的身体则背对着洗手盆,双腿微屈,自缢在了卫生间里!

惊慌失措的同学们吓得大叫起来,海大保卫科的干部陈亮听到几位同学的喊叫之后,第一个冲上了楼。

发现杨元元的尸体后,陈亮用小刀割断了毛巾,把杨元元抱到地板上躺平,一边让同学们拨打120和110,一边根据培训时学到的方法,为杨元元进行心肺复苏。

陈亮按压了一会之后,发现已摸不到杨元元的脉搏。陈亮用筷子把杨元元紧闭的嘴撬开后,发现杨元元的舌头都已经呈现出一种乌黑的颜色。陈亮断定:杨元元已经死了。

在陈亮对杨元元进行抢救的时候,几位同学将杨元元自杀的消息,告诉了杨元元的母亲望瑞玲。望瑞玲一听女儿出事了,一边哭喊着,一边想往女儿的身体上冲,却被几位女同学拦住了。

很快,120的救护车赶到了。但遗憾的是,医生经过检查,宣布杨元元已经死亡。陈亮看了看手上的手表,发现此时的时间正好是上午 10 时。

一、

1979年,杨元元出生于湖北一个名叫枝江的小城市。这个城市在湖北乃至全国都有点小名气,因为这里出产一种名叫“枝江大曲”的白酒,多次荣获省部级优质产品奖,是湖北省著名的白酒。

杨元元的父亲是枝江酒厂的一位工程师,有着当时令人羡慕的一份“铁饭碗”。作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人,能够在城市里扎下根,杨元元的父亲已经非常满足了。

1977年,杨元元的父亲和望瑞玲走到了一起。

随着一儿一女的相继出生,这个家庭充满了欢乐。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85年,杨元元的父亲因肝炎去世,抛下了六岁的女儿杨元元和三岁的儿子杨平平。

父亲的早逝,让一家三口的生活陷入了低谷。为了抚养两个孩子,杨元元的母亲找到厂领导,领导出于同情,给她安排了一个看大门的工作。虽说收入有限,但好歹总算解决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身为化工工程师的父亲虽然没有给这个家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还是给杨元元姐弟留下了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对读书的兴趣。

从上幼儿园起,杨元元就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爱上了看书。杨元元永远不会忘记,父亲临终前,躺在病床上用力地抓着自己的手,对自己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好好学习,二是在自己死后,替自己照顾好母亲和弟弟。

父亲离世后,杨元元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她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大学生,让母亲和弟弟过上好日子。

上小学三年级时,杨元元遇上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挫折:她的班上一个领导的孩子通过关系,抢走了原本属于她的“市三好学生”荣誉。

杨元元没有把这事告诉母亲,但从那时起,她立下了一个志向:长大了一定要念法律专业,这样就可以“为穷人的孩子作主”,让其他和自己一样的孩子不再受欺负。

从那以后,杨元元更加努力地学习,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学霸”。

在她的影响下,弟弟杨平平的成绩也非常优秀,左邻右舍一提起杨家的两个孩子,总是伸出大拇指说:“老杨虽然走了,但望瑞玲将来一定会享两个孩子的福的!”

二、

时间一晃到了1998 年,杨元元参加了高考,考得十分不错。这时,她才将埋藏在心里多年的愿望告诉了母亲:她想报考大连理工学院的法律系,将来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

杨元元满以为母亲会支持自己,没想到望瑞玲却拒绝了女儿的请求。她的理由很简单,但也很实在:作为一名湖北人,报考武汉的大学,比报考大连的大学要省不少路费。

杨元元知道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性格很犟,如果自己不听从母亲的安排,只怕自己走了,母亲会伤心很久。

加上考虑到自己家庭也不富裕,杨元元选择了妥协——她按照母亲的意思,报考了武汉大学的经济学专业。

虽然听从母亲的安排进入了武汉大学这所名校,但杨元元却并不开心。她在大学期间曾写信给弟弟说:“以后你高考填志愿,一定不要听妈的……”

杨元元考上大学时,望瑞玲的工资只有二百多元,根本无力负担女儿上大学的费用。所以杨元元在武汉大学上学期间,找了好几份家教的兼职,又在学校食堂找了份打扫卫生的工作,这才勉强坚持了下来。

杨元元当年的同学都记得,每天同学们吃完晚饭,杨元元总会拿着一块抹布,提着一个水桶出现在饭堂,擦拭同学们用餐的桌椅,然后清扫垃圾,再用水桶去水龙头接水,把食堂的地冲得干干净净。

在武汉大学与杨元元同住在一个宿舍的一位女生回忆说,那时候的杨元元。

并不太惹人注意,因为与其他同学相比,她从来没见过杨元元买过新衣服,也没见她用过化妆品。每天除了上课,她总是忙着干她的兼职,也很少与宿舍的同学们交流,显得有些自卑。

三、

杨元元念大三的那年,家里发生了两件改变了她人生的大事:一是她的弟弟杨平平也在这一 年考上了武大,二是她家原来住工厂拆迁了,一直借住在厂里的母亲一夜之间,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当无家可归的母亲找到杨元元时,提出想和女儿“挤一挤”时,杨元元没有办法拒绝。宿舍的床很窄,两人只能侧身而卧。

白天杨元元上课的时候,望瑞玲就在宿舍里煮些茶叶蛋,等学生们吃饭时拿到食堂外去卖。

杨元元很感激室友们,尽管大家对望瑞玲住在宿舍里从心里不太欢迎,但都对这对母女的现状比较同情,没有人提出过让望瑞玲搬走。甚至有位同学还让自己的家长出面,找到了学校里的一个中层领导,腾出了一间很小的平房,让望瑞玲住了进去。

母亲来之前,杨元元正出于对经济学专业的不感兴趣,准备自学法律课程,等毕业后报法学方面的研究生。但母亲的到来,打乱了她的计划,也让她没有心思沉下心来学习了。

在母亲每天的抱怨中,她的生活只剩下了上课、当家教、帮母亲摆摊,用挣到的钱支持弟弟上学......

在做家教时,杨元元结识了一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男生。这位男生很欣赏杨元元,杨元元对他也很有好感,两人很快便坠入了爱河。

但后来这位男生听说杨元元的家庭情况,特别是她的母亲一直跟着她之后,向杨元元提出了分手。

就在杨元元陷入失恋的痛苦中时,打击接连而至——一贯学习成绩不错的她意外地没有进入学校的保研名单。不服气的她参加了2002年冬的考研考试,却又名落孙山。

接连的打击,让杨元元无所适从。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就是《红楼梦》中那个悲剧的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四、

2003年,生活似乎对杨元元露出了微笑——这一年,她考上了北大的法学自费研究生。

但母亲得知这种自费生每年需要3万元的学费时,表示出了坚决的反对。考虑到自己也是囊中羞涩,杨元元只得听从母亲的安排,放弃了这次机会。

既然无法深造,那就去找一份工作吧,杨元元想。

毕竟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如果杨元元愿意回到老家枝江当一名公务员,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当时枝江市政府有个政策,像杨元元这样985大学的毕业生,可以免试进入当地公务员系统,杨元元也挺动心的——毕竟就业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回老家当公务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杨元元的这个愿望,再一次引起了母亲的反对。母亲的理由很简单:“好不容易考到武汉读大学,毕业了又回去,你让我的脸往哪搁?我一辈子都不想再回枝江那个鬼地方!”

就这样,在母亲一次次的反对中,杨元元失去了回枝江当公务员的机会,失去了去西安的西北大学深造的机会,又失去了去广西青州港经贸公司工作的机会......

对于望瑞玲的这些举动,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心理专家却认为,是“贫穷”造就了望瑞玲的这些举动。“贫穷”作为一种生存状况,对父母的束缚可能要远远超过对孩子的束缚。

父母会把对贫困的恐惧,逃离贫困的渴望传递给孩子,并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

五、

2007 年,杨元元参加了人生中的第四次考研。这一次,她终于接到了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研究生入学通知。

到上海海事大学报道前,望瑞玲做了一个决定:跟着女儿一起去上海。她的理由是:她年轻时就想嫁到上海,但却没有这个命;这次女儿能去上海,她一定要跟着去,圆一圆她的“上海梦”。

得知望瑞玲想跟着去上海后,连杨元元的舅舅都看不下去了,他提醒姐姐:你这样跟着元元,元元男朋友都不好找!

可望瑞玲却一句话把弟弟顶了回去:“大城市里三十好几没结婚的多了,你急个啥?”

杨元元没有办法,只能向学校提出了特别申请,说自己的母亲无依无靠,也无处可去,要求学校同意自己带着母亲过来读书。杨元元的舅舅回忆说:“杨元写着写着,就哭了起来。”

学校里也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所以回答说要研究一下。望瑞玲就逼着女儿去找校领导,一开始校领导没有答应,杨元元当着校长的面大哭,学校这才勉强同意了。

入学后,学校给杨元元安排的室友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姑娘,但这位姑娘见杨元元母女把大包小包的东西都放在宿舍,望瑞玲还要住在宿舍,便找学校领导提出抗议。

结果是不但没能赶走望瑞玲,反而和杨元元母女结下了对头。

望瑞玲想住在女儿宿舍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宿舍的条件很好,二是可以省下一笔在外租房子的费用。

不久后,那位北京姑娘实在无法忍受,于是主动搬出了宿舍,这个宿舍便成了杨元元和母亲的了。

望瑞玲赖在学生宿舍不走,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校方于是给望瑞玲找了份临时工作,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又给杨元元她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每个月也能挣上个300多元。

学校还在校外为望瑞玲找了个租金只要400来块钱的房子,想让望瑞玲搬出去住。

按说起来,望瑞玲每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加上杨元元的收入,完全可以承担得起学校为她在外面找的房子的租金。但无论学校里怎么做工作,望瑞玲却始终不肯搬走。

六、

2009年11月21日,学校最后一次找到杨元元,要求她半个小时内将望瑞玲的东西搬出宿舍,否则就把望瑞玲的东西扔出校外去。

杨元元见学校这次来真格的了,也有些紧张,连连道歉,然后冒雨出去找房子,好让母亲搬出去后有地方住。

但是上海的房子哪有那么好租的?找了一天,杨元元也没找到合适的房子。无奈之下,杨元元只好花100在一间小旅馆开了个房间,带着母亲睡了一晚。

那一晚,杨元元既心疼这100元,又担心第二天找不到租住的房子,心里十分焦虑,几乎是一夜未睡。

第二天,杨元元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比较便宜的毛坯房,连窗户玻璃都没有。11月的上海夜里很冷,杨元元和和母亲只能抱在一起取暖。半夜时,杨元元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叫道:“凭什么不让我们住!凭什么不让我们住!”

望瑞玲看到杨元元这样,也有些害怕,于是想和女儿聊聊天,平复一下女儿的心情。

不聊还好,一聊起来,杨元元忍不住埋怨望瑞玲说:“妈,如果当年你支持我报大连那所大学,现在哪里会有这样的事?都是你害的!”

快天亮时,杨元元突然和望瑞玲聊起了一件事:当时她正在参加学校话剧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排练,在排练时听到同学们说前几天有个 15 岁女孩自杀了。说完这件事,杨元元反复叨念着:“她死了就没烦恼了,真好,真好!”

杨元元想通过QQ联系在北京上学的弟弟杨平平,商量今后母亲如何安置的事。

但杨平平当时没有登陆QQ,据他后来说,他那天晚上才登陆QQ看到姐姐的留言,准备过两天再和姐姐好好聊聊,或者让母亲到北京来找个工作。

杨元元出事后,杨平平非常后悔:早知道这样,自己应该当晚就和姐姐联系的!

11月25日的晚上,杨元元离开了望瑞玲居住的那间毛坯房,说是要回学校宿舍,准备第二天的排练。第二天早上,她的尸体被人发现。

谁也不知道杨元元自杀前想过什么,或许她想起了自己30岁了,却一事无成,不但没有工作,也没能力养家糊口,对前途产生了绝望。

又或许杨元元想起了曾摆在自己面前的那些机会,想起今后可能永远没有那么好的机会了,从而对人生产生了绝望......而这一切,都随着她的死,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七、

杨元元的自杀,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虽然学校认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无责,但望瑞玲还是向学校提出了35万元的赔偿要求。

后来经过调解,学校赔偿了望瑞玲16 万元。有人透露,在拿到这笔钱时,望瑞玲小声地咕嘟了一句:“这钱都不够在宜昌买个房!”

12月15 日,杨元元的遗体在上海南汇区殡仪馆火化。

杨元元死后,望瑞玲拿走了女儿的课堂笔记,说是做个念想。杨元元的表妹望妍对此颇为不屑,她讥讽自己的姑姑说:“你就算看得懂姐姐的笔记,你也看不懂姐姐的内心,你拿笔记有什么用?”

在杨元元自杀后,上海海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董海涛倍感痛心。他认为杨元元自杀前有80%的可能处于抑郁症状态,如果能尽早疏导,就不会出事。

董海涛表示,杨元元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的消极面非常关注,害怕别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对自己要求苛刻。

贫困生因此自杀的新闻也屡见报端,可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了。

从心理学上说,杨母非要和女儿住在一起的行为,源自心理学上说的一种“共生情结”。

这种情结让父母从心理上离不开孩子,孩子离开就像失去自我一样,会找不到存在感,所以会死死抓住孩子不放。

对于孩子而言,这会让他的内心非常痛苦,因为虽然他们内心渴望独立,但又会认为这是错的,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接受自己走向独立的动力。

杨元元死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对记者说:“她太傻了,她不知道一个成年人,是不能让脐带栓一辈子的!表面上看,是她妈妈害死了她,实际上,正是她自己害死了自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