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顶级导演齐聚却扑得无声无息...这部阵容“空前绝后”的怀旧港片,不应被埋没

原标题:顶级导演齐聚却扑得无声无息...这部阵容“空前绝后”的怀旧港片,不应被埋没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在《独行月球》排片横扫千军,票房一骑绝尘的强劲势头下,和它撞档上映的另一部阵容豪华的新片——

由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峰、林岭东、徐克七位香港名导联合执导的短片集电影《七人乐队》,扑得悄无声息,显得非常“生不逢时”。

影片曾入选2020戛纳片单,但进入内地院线,首周末三天仅收一百多万票房,上映六天未过三百万,热度与日票房,比不上上映快一个月的乡土题材老片《隐入尘烟》。

猫淘平台甚至因购票人数未达底线,暂时连评分都没出。豆瓣下滑至6.8的分数,更让这部名导齐聚的期待之作口碑蒙尘。

惨淡的票房和分化的口碑,对于这部阵容“前所未有,也不会再有”(导演之一林岭东已于2018年去世)的港片来说,还真是加重了它本就浓重的挽歌意味。

喜欢的朋友,多是怀念其中蕴含的港人精神与港片情怀。

不用等片尾署名亮出,单凭风格内容,就能辨识出作者是谁的迷影趣味,更是一众庸常的院线片里,难得的特色体验。

就算仅是吉光片羽,但也足够让港片迷们欢喜、感慨。

不喜欢的观众,或许也是爱之深,才责之切。

抱着大导们用短片形式,拼技艺、玩创新的高期待而来,却盼来了一个故事新意不大,依赖过往经典风格,制作略显简陋的“练手合集”。同导演们的长片作品比起来,不在一个水准线。

虽说七部短片看下来,简朴得有些出人意料但也确实有令人感怀的亲切。

有网友调侃这部名导短片合集,跟内地拼盘片“我和我的XX”系列大同小异,都是命题作文,致敬主调下,发挥有限。

可就算如此,七位导演写就的“议论文”,均无涉宏大与宣教,而是将平民视角一以贯之,对香港、对电影,都是情真意切。

单论这一点,其实就很珍贵。

七部风格、题材不尽相同的短片,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给半个多世纪的香港电影,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和回顾。

假如你对其中哪一部感兴趣,完全可以根据导演按图索骥,找出一个大类来欣赏。

很多网友列出了七部短片的喜好排序,杜琪峰、徐克这样注重形式、节奏,以类型片见长的导演明显胜出,尽可能贴合短片体例,用不乏机巧的小故事和鲜明的视听风格,玩出了趣味,留白了意味。

杜琪峰执导的《遍地黄金》,几乎是《夺命金》(2011)的浓缩版。

以三个年轻人的炒股大戏,速写千禧年后的股市、经济震荡(03年非典引发的股灾、08年次贷危机),通过内地观众可充分共感的金钱焦虑与社会大事,碰撞出足以洞穿命运的荒诞幽默。

短片以小小茶餐厅为舞台,让三个做梦都想发财的年轻人,在轰轰烈烈的时代背景板前,演了三次全程投入,站位打光考究,动作却总是错一拍的自作多情大戏。

涨涨跌跌的股票数字,把持着无数人的命脉。快速专业的新闻播报,好似无情宿命判词。

十多年前,狭促卡座里的焦灼、犹豫与沉默,竟也正中我们现今的痛点:经济压力无处不在,疫情连坐加剧群体分化,个人意志难挡时代洪流。

由徐克执导,发生在未来香港某精神病院内的《深度对话》,也是一部场景单一,以对话推进情节的荒诞喜剧短片。

片中,医生与病人身份不明、界限不清,借着他们把自己误认为“杜琪峰”“许鞍华”“张曼玉”等电影名人的设定,还半开玩笑半严肃地调侃了行业性别偏见,在电影里致敬经典电影。

所有的笑点,均由“我是谁”这一认知混乱产生,脑洞随之放飞,隐喻随之生成。

无论是港人的身份认同困局,还是银幕内外的趣味互动,都流露出徐克早期作品中常见的后现代风格。荒腔走板之中,自有开放的解读空间。

由谭家明执导的《别夜》和林岭东执导的《迷路》,则是七部短片里口碑分化严重,争议比较大的两部。

谭家明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可能相对陌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一手挖掘了还在给电影公司写商业爱情剧本的王家卫协助他以黑帮爱情片《旺角卡门》开启艺术片名导之路

谭家明以导演身份创作的作品,也在这一时期集中诞生。

《名剑》《爱杀》《烈火青春》......这些风格新颖、大胆,讲究现代技法的“惊人之作”,均是当时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品。

之后谭家明放下导筒,去学校教书,应该是香港重量级导演中,积极扶持后辈,却相当低调的一位。

在此期间,他偶尔帮王家卫、杜琪峰等名导剪片子,《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黑社会》里出神入化的节奏,都与他的精妙剪辑,分不开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谭家明再拾导筒,依然宝刀未老。

2006年,他所执导的社会亲情片《父子》便一举拿下金马、金像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还把主演郭富城送上了金马影帝宝座。

《父子》剧照

如今,谭导又用《别夜》,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段凄婉鬼魅的初恋故事,再度展现了他富有欧洲现代主义风格的美学品味,以及对惊悚鬼怪片的兴趣偏好。

招牌的大面积深色色块、无法预测的跳切镜头与越轴、心理化的文学独白、固定的人物姿态展示、为情所狂的人物……都带着早年作品《爱杀》(1981)(也是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作)的影子。

《别夜》与《爱杀》里的色块使用

这部风格化的短片,是《七人乐队》里的一抹异色,就像谭家明其他风格化的作品之于当年的香港影坛。

它再次告诉观众,以商业娱乐著称的香港电影,也可以有文化,有艺术追求,敢于用特立独行的美学风格,大大方方地“不讨好”观众

在这个癫狂过火的“东方好莱坞”,也能诞生王家卫、谭家明这样的美学大师。

《迷路》是林岭东导演的遗作,放弃了他过往作品(如《监狱风云》《龙虎风云》)的火爆激烈,给过去的香港,寄予了无限的柔情和怀念。

片中,任达华饰演的老香港人,拿着老照片、念着旧地址,在旧屋已拆、高楼林立的新香港(2010年代),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因车祸横死街头。

偶尔冒出的幽灵视角,令人伤感的地理图像与乡间葬礼,竟成了关于导演的一出现实预言。

其他几部短片,虽也有被观众批评有些清淡、无聊,但细细品味,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厚度与情感。

洪金宝打头阵的《练功》,几乎取消了故事性。上世纪50年代,一群练武学艺的孩子,架不住天性,偷懒耍滑头,被师傅抓包的日常琐事,是他少年回忆的一段复刻。

尽管情节简单,但小孩们的练功日常依然很有观赏性。

孩子们轻盈灵动的身体、利落整齐的功夫招式、传统亲切的师徒情谊,都流露出带有时代印记的质朴情感与砥砺精神。

某种程度上,这部短片可以说是洪金宝“七小福”(知名京戏演员于占元60年代创办的香港戏班)情结的一次回味

七小福成员合照

这个传奇戏班,培养了元华、元彪、元奎等香港功夫片的中流砥柱,走出了洪金宝这样的功夫明星,也是成龙走向世界巨星之路的关键起点……

回看如今武行人才的断代,更是让人感慨。

许鞍华的《校长》,聚焦六十年代,回到她拿手的市井温情,用知识分子天台办学、师生同侪互敬互爱的纯良故事,展示了导演的人文情怀。

虽说故事新意不大,用台词交代人物结局的手法也不太高明,但许鞍华还是用一系列看似平常,却很有回味的细节,把我们带回那个虽贫苦,但满怀关爱的纯真年代。

吴镇宇饰演的国文校长读书忘饭、最调皮的学生也会给老师端上糖水……也不知这样简单的情感与不计回报的坚守,如今还在不在?

“香港第一武指”袁和平执导的《回归》,与《我和我的祖国》薛晓路短片同名,拍的也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

但同样的命题,分别交给内地与香港影人,还是有不同的写法,能看出一些视角的大小差异和观念的不同。

袁和平没有像前者一样,直接展示97回归大事件,而是把视角收窄,以回归大背景下的爷孙关系为切口,把功夫当纽带,展现中西文化在隔代家庭里的交流、碰撞。

短片怀旧情感浓郁,喜剧的主调则用开放心态,表明了对未来的信心。情节虽不新鲜,但还是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做出了起承转合。

武行出身的袁和平,也有讲故事的手艺。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70年代没有对应的短片。其中的原因也让人遗憾——

这个时期的故事本该由吴宇森执导,但导演却在开拍前因身体问题不得不退出。现在的“七人乐队”,在当年其实是以“八部半”为构想。

戏里戏外不可避免的残缺,也从反向说明了集体创作的来之不易。

少了吴宇森和他的70年代

最后还是想说,感谢这群香港电影人的坚守与热爱,只要你们一直拍,我们就会一直看,哪怕盛况已不再。

(文/motio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