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劲松
50万元广告赞助换取一张央视春节晚会现场直播入场券,900万元广告投入赢得圆桌贵宾一席之尊;为了在节目中露个脸,10多万人民币换个合唱的镜头,很多演员还不能如愿。办了18年的春节晚会,今年依然宾客盈门。
各大品牌明抢商机
每年春节晚会首先确定的不是演员,而是进入直播现场前排的观众,他们能有机会在镜头前掠过,和台上的大腕一样,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他们获得的入场券,是通过在春节晚会直播前后投播广告获得的。
昨日,记者从央视广告代理商广而告之有限公司获悉:离直播还有一个月,2002年春节晚会插播广告的A段已被各大企业订满,B段广告也已排满80%,直播前的20时准点报时字幕以260万元成交。这些广告赞助商首先获得了晚会的入场券。
据该公司李霞小姐介绍,2002春节晚会广告征订从去年11月开始,与往年一样火热,每年现场入场券的一半以上用于回报广告商。从50万到900万不等,广告商代表分别获得观众席坐位和前排圆桌贵宾席,既是观众,更是演员。
高人出手名利双收
广告商不仅把钱花在明处,更把功夫下在了春节晚会的节目上,此为高人。
在2000年春节晚会上,张惠妹唱起了可口可乐的广告歌《给我感觉》,黎明带来的是联想新纪元广告歌《HAPPY2000》;2001年春节晚会上,某葡萄酒的广告歌《花样年华》让梁朝伟、张曼玉首开贵嗓;章子怡、郑伊健合唱的就是某电视机广告的主题歌,小香玉还当了回绿叶,把这个电视机的电视广告情境在舞台上演了一遍;冯巩那个化装相声就更直接,把电视广告语学得惟妙惟肖,还不忘把品牌准确地报一遍。
品牌广告有机融入春节晚会节目,这种远比直接投入十几秒的广告时间的效果要强。名利双收的背后的付出,记者无从得知,因为在记者手中的这份春节晚会广告赞助条例,的确没有表明节目软广告的价格。
北京观众江泊认为这种含有广告色彩的晚会节目还是能接受:“我想央视不会因为一点广告费砸牌子,这几次的广告歌曲带来的都是大腕的难得亮相,像张曼玉,哪个导演请她在晚会唱歌,我看她未必会答应,但广告商的一纸合同,却让她不来也难。受益的还是观众,在春节晚会看到张曼玉唱歌,还是很好玩。”
吃了小亏赚了大钱
不愿透露姓名的某作曲家还是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批评:“春节晚会的节目时间是以秒计算,2001年晚会上,赵本山演《卖拐》抢出了3分钟时间,保住了潘长江节目的生命。春节晚会其实就是一场年度的文艺运动会,为了争取最后的出线权,不管是大腕还是新人,费出的心思往往是无价的,几个难得的港台巨星就掩盖了节目背后浓重的商业味,占据了内地不少演员的时间,我觉得不平衡。”
记者得知,去年的春节晚会,不管巨星新秀,不管内地港台,所有演员、作者一律1000元报酬。这也是近年来才有的新规定,以前上春节晚会的演员、作者都不收酬劳。同时这1000元也不是简单的“酬劳”,这是支付给演员的与肖像权有关的金额,支付给作者的则包括使用、版权等多项费用,具体细则在演员、作者与央视签的协议里有明确规定,演员和作者不认可的话可以不签。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过谁拒签的情况。
为什么他们宁愿放弃年底演出的黄金季节,来为春节晚会“义务”打工呢?一位小品演员的话一针见血:“这是吃小亏赚大便宜。”
上了春节晚会,演员该年的出场费就会水涨船高,春节晚会也是演出市场年度风向标,要是节目火了,就他这样的“中腕”而言,一年演出收入也不下300万。
无名明星暗金求名
当然,为上春节晚会,不少无名演员还自掏腰包,求拜各路神仙,于是,观众会发现:李光羲、李谷一与张也合唱《走进新时代》,他们左右站着几个陌生的美丽面孔,她们在副歌部分张着嘴,镜头一一摇过。早年,央视导演张小海曾对记者感慨:“这些人情演员怎么每年不绝?春节晚会魅力就这么大?!”
记者的一位好友曾受托帮一位新人在春节晚会露过脸,花去了近10万元人民币,记者生疑,他一句点破:“托人找关系,在北京摆一席有面子的海鲜,花上1万元,贵吗?”
十多年来,春节晚会的宾客盈门,不仅仅是文艺的繁荣,更是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在名利的驱使中,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变化。
《京华时报》(2002年01月10日第十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