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要在细化“野蛮”现象之前用一句比较简单的话来阐述这一事实表象,那便是:年轻的女性们正在以“伪暴力”手段来表达对男方的爱意。而这种事实究竟是一种流行风尚还是一种所谓的“女权主义”的象征,以及这种所谓的“野蛮”现象到底有没有它的现实意义,它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究竟覆盖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多少空间?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东有认为:“这个问题不能说是女权主义,因为女权主义最早是西方的一个概念,是女性争取社会地位和应有权利的表现。这个词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五六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中,妇女为了经济和政治地位而战,女权主义应运而生。而影片中女孩使用的毕竟是伪暴力,这其实古来有之,很多女孩子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会厮打、咬自己的男朋友,得到感情的宣泄。当然,养成这种过激表达方式的习惯,跟女孩子的性格、经历、教养、心理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而我觉得,真正促成社会女性‘伪暴力’的,不是一个《野蛮女友》,这跟整个社会的环境有关。这是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更多的女孩有任性的性格特征,往往和自己最亲近的人才宣泄。而这时又有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现,而且主人公形象又很可爱时,她们会得到无形的鼓励。此外,物质上的富有以及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也无疑成为了滋养‘野蛮风气’的沃土。这里特别说明的是,其实‘野蛮特性’绝不是单纯针对如今的女孩子,男孩亦然……”
那么,对待“野蛮”现象,我们究竟该把“研究”的矛头指向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