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中国电影人拍不出质量高的影片,我的意见与你相左,中国电影人并没有愧对祖先!”记者看到冯小宁委员时,他正话锋犀利地反对身旁一位记者的观点。
集编剧、导演、摄影于一身的冯小宁委员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名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大气层消失》、《战争子午线》、《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等数次获奖。他曾被评为广电部“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德艺双优艺术家”。取得如此的成绩,想必与他刚才回答记者表露出的自信是分不开的。
冯小宁委员说,美国每年产2000部电影,从进口的20部可看出,真正感人的没几部。中国年产不到一百部影片,最少有七八部被观众接受。按比例对照,中国电影的质量并不低。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冯小宁委员依然用“导演式”口吻表达自己的见解,直言直斥,唯我是瞻。不容记者打断,也不给旁人插话的机会。似乎记者成了演员,不知不觉顺着他的思路进行采访。
冯小宁委员用一个精辟的比喻形容中外电影比较的现状,“就像我们和外片进行马拉松比赛,先让人家跑了十几圈,在终点的时候还有几个我们的人与老外同时撞线,已经不是易事了。大家看到不断有中国影片获国际大奖,这难道不是成就吗?”
“家养的猪放入森林就会长出獠牙”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电影的经济效益大放悲声。票房蛋糕的大部分划归进口大片名下,国产电影只剩刮食奶油渣的份儿。特别是,对入世后中国电影的前景,连业内资深人士都不表乐观。冯小宁委员却见地标新,回答记者这个问题时特意提高了嗓门,一副勇者无畏的表情,“鲁迅说,一群驯养的猪跑入森林后,有的会饿死;也有的会被迫长出尖利的獠牙,继续生存下去。该来的总会来。我倒觉得这是个优胜劣汰的良机,借此拆除旧电影体制,把中国电影推向良性竞争。中国是有海纳百川的传统的,让中国电影也泡泡海水澡。再次浮出海面时会出现更优秀的作品。”冯小宁委员说自己就是个前仆者,“我不光说而且要做,只要抱着第一学习第二不怕的原则。我就不担心竞争失败。”
“电视是迪斯科,电影是芭蕾舞。”
记者问到:“现在拍电影似乎不如拍电视剧赚钱,作为电影导演您怎么对待这种情况?”冯小宁委员又是以一句叫人玩味的哲理话作答:“电视是迪斯科,电影是芭蕾舞。”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他说,六七十年代,休闲娱乐方式少,看电影几乎是人们唯一的文艺活动。今天,生活节奏快了,人们每天都有事要做,回家后很劳累,看电视是种习惯,并不是节目有多好。再则,休闲方式多样化,看电影的观众又少一块。现在有的电视文艺节目跟风当前的浮躁,家长里短,插科打诨,一俗到底,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真善美的引导。但是,正如没有章法的迪斯科只是一段潮流一样,真正的艺术规律是不变的。随着大家欣赏品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不再满足于躺在家里看电视,会携妻扶幼,推掉公事,“打的”出门看电影、听歌剧、品芭蕾,追求高雅享受。当然,电影艺术高雅的前提是:更多投资、更求景致、更加传奇。不过,他话锋一转“电影也要名利,只不过是,艺术第一,名利第二。”
真善美是永恒的追求
作为政协委员,冯小宁的电影就是提案,十年前拍的环保电影《大气层消失》,唤起人们注意自然环境意识。这也是他屡次在政协会议上建议的内容。几年前,他提交过关于发起少年儿童签名“我不伤害野生动物”活动的提案,虽然得到重视,但他认为办理力度应该更大些。即将开拍的《科科西里》,一部呼吁保护藏羚羊的公益片,是他用电影的形式提出的又一份“提案”。他还对中国历史教科书建言,希望教学方式更灵活生动。“我们小时侯,看《小英雄雨来》、《鸡毛信》就记住了历史。现在也可以尝试以讲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啊。”《紫日》可以说是他这方面内容的“提案”。
冯小宁说,电影导演与政协委员,不管是哪种身份,他将始终为弘扬真善美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