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中和李亚鹏在2003版《射雕英雄传》播放前,曾在南京豪情万丈地称:这是一部响当当的经典之作。现在该剧在南京已播出过半,荧屏上的英雄轶事终于让观众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张与李的自信是如此盲目。有道是,货比三家不吃亏。即使没有1983版的珠玉在前,观众也识得新《射雕》也远未达到“精品”的地步。不过,这部新剧还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它实实在在是目前内地电视剧从业人员浮躁心态的一个缩影。 新《射雕》自然确有长处令老版本望尘莫及,就像张纪中自豪地讥讽1994港版《射雕》“背景简陋”那样,他一语中的,说出了新剧的长处。盔甲战袍、马匹长矛,壮丽河山、广褒原野,哪一处都显示出了射雕英雄的襟怀与气魄。然而,金庸小说之所以如此迷人,关键在于他笔下塑造的那许多活色生香的人物,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老顽童,甚至那个傻姑,哪一个不是我们津津乐道,说不尽道不完的“人”呢?运笔如风的金庸是靠广义的“儿女情长”来塑造人物的饱满形象的。而1983版《射雕》巧妙地抓住了这丝神韵——它以一种从容、稳重的气度把每个人物都描摹得明晰而圆润。 可是,新《射雕》的编剧、导演以及演员等等,他们只顾端着“英雄”的臭架子,假模假样地游侠在辽阔的大草原、逼真做旧的江南城、巍峨绝顶的山巅……那些用来丰富人物个性与内心的深意细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新剧中几乎都被抹糙了。黄蓉与郭靖相识后,一路逐渐爱上郭靖的微妙心理被“剪”得支离破碎;洪七公与郭靖、黄蓉从相遇相知到结下师徒之谊被想当然地“浓缩”……总之,一碰到“儿女情长”,一切的细节都被弄得粗枝大叶、不耐咀嚼,一切的人物都被演绎得面目模糊、似是而非。 编导们把许多镜头都留给了精美的湖光山色,把许多心思都花在了“金戈铁马”的场面上。而演员们靠着个“形似”蜻蜓点水似的诠释着角色,所以才有“痴傻”郭靖、“俗世”黄老邪、“西柔”欧阳锋等“四不像”的出现。这种只图“说个故事”、“拍个场面”的现象,恰好反映了时下内地电视人只注重形式出新、不花力气镂刻“人性美”的浮躁心理。如果用简单的话来概括,新版《射雕》无异于一个“金戈铁马”版,而1983年版的《射雕》算是一个“儿女情长”版。所有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应该知道“人性美”才是成就经典的特质。 本报记者 张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