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马三立这个名字,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显现出一个可爱、可敬者的形象:瘦瘦的高个男人,两只大耳朵几乎占据半个脸,并不稀疏的头发总是平分着,特别是两只不大的眼睛总是闪烁着光芒,一生给人们带来无数的欢笑。
虽然已88岁高龄,但相声大师马三立精神依然矍铄、思维敏捷,不小心就给人抖个"包袱"。记者日前到"马三立老人园"拜访了这位"相声泰斗"。
采访开门见山。马三立老先生心情十分好也健谈。对于相声界后辈们对他的赞誉之辞,马三立谦虚地说:"相声演员不应该再论资排辈了,同是说相声的,谁的成就大我们就可以称其为老师,对于辈份比自己小而艺术上令人服的我们也应以他为老师,师不分长幼。如果大家觉得我的艺术还行,称我为老师比什么都强。"这就是马三立,寥寥数语,可窥人品。
相声能给观众带来欢笑,然而马三立的生活却不是妙趣横生,一生中尝遍了苦辣酸甜。马三立1914年出生于北京,父兄都是相声艺人。当时家里本不想让他学说相声,但由于家境不好,不得已也吃上这碗"开口饭"。
1929年,马三立正式开始了他坎坷而漫长的艺人生活,师傅名叫周德山,艺名为"周蛤蟆"。由于马三立的刻苦,艺术水平提高很快,22岁开山门收徒弟,大徒弟名叫闫笑儒。自从进了相声这个界口,马三立就没有过上一天的松心日子,他撂地摊、跑茶社、闯关东、下金陵,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苦辣。直到天津解放才结束了到处漂泊的苦难生活。新中国的诞生,使马三立焕发了艺术青春。他两次到抗美援朝前线慰问,经常深入厂矿和农村,收徒传艺,先后演出传统相声200多段,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70多段。其中,《买猴》、《十点钟开始》、《西江月》、《讲卫生》、《猜戏名》、《家传秘方》等脍灸人口。马三立以他含蓄隽永、质朴自然、蕴藉深远的的独特风格自成一派,在中国曲坛久享盛名。
虽然马三立的天赋条件好,但他好学上进,即使到了老年仍孜孜不倦。多年来马三立已经养成读书看报、翻字典的习惯,这样不仅使他的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和信息源,激发了创作灵感。马三立艺途上经历的坎坷不少,人为制造的蹉跎也不短。一个演员因某个节目走红的不少,而一位演员因某个节目走红又倒霉的不多,一位演员因某个节目大为走红又大倒其霉后来又大为风光的极少。马三立就是一例。
一段《买猴》给他带来了厄运,被凑数打成了右派。后来一次次的"运动"都毫不例外地降临到马三立的头上。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马三立才回到市曲艺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和煦的阳光重新照进马三立的心田,从此马老犹如老树吐新蕊,又活跃在文艺舞台上,为人们"播种"笑声。
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马三立的财富就是观众。马三立的艺术造诣炉火纯青,而他的为人更受到人们的敬佩。马三立上台严肃认真,下台自珍自爱。相声界讲究以艺会友,马三立的朋友很多,观众中既有普通的工人、职员、商人,也有名气很大的人物。这些人由于爱听马三立的相声而相识,天长日久马三立与不少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艺术家中的"马迷"也数不胜数,包括作家、演员、画家、书法家、导演等。他的演员观众也不少,在话剧、戏曲、电影界都有知音。随着岁月的流失,昔日的青少年观众都已满头银发。可喜的是,如今观众中又多了一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马三立能在不同阶层、职业以及经历的人群中形成凝聚力,并且数十年不散,一是他的艺高,博得众人的钟爱;二是他的艺德与做人的品德,而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1984年,马三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的生命赋予马三立新的使命和任务,他全身心地扑进社会,经常被邀请参加演出,却从不计较报酬。他说:"别人对我艺术的喜爱就是最大的报酬。"进入晚年,马三立看到许多老人由于种种原因比较孤独,于是本来就不富裕的他拿出自己毕生的积蓄,让小儿子筹资建立了"马三立老人院",为社会老人办好事。
采访归来,突然想起马三立这个名字还是个谜,拨通电话方知果然有来历。他告诉记者:"古书曰:君子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我希望这一生,永远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新华社记者张淑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