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影制片厂生产多少我们就买多少。”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购销部吴亚康主任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00%的国产电影吞吐量意味着电影频道每年从国内片厂收购100多部影片。作为一个播出平台,电影频道主动和国产电影产业链上的第一环——电影制片厂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丰富电视平台片源
战略伙伴意味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电影频道对“战略伙伴”的理解落实到行动上便是“全盘收购”,与国内电影制片厂全面挂钩。
虽然收购金额涉及商业秘密,电影频道不能透露,但是吴亚康表示,出价不仅仅是市场经济运作的结果,更多了一份对国产电影的感情,“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专业电影频道,对于国家电影事业有扶持的责任。”
虽然从1996年建立开始,电影频道就采用全面收购国产电影的策略,但是当年播出的3000部电影只有100多部是新补充的。片源不足、影片老化促使电影频道开始了多方面的尝试,8年的努力使电影频道已经形成自己的运作机制,“每天电影频道要播放七八部国产片,所以购买的国产电影都将与观众见面,而且不止一次机会。”
全盘收购构成了资金在电影产业链上的循环流动,密切了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联系。同时也丰富了电视平台的国产电影资源,为以后各环节的开发提供了便利。
扶持“叫好不叫座”
作为电影产业链上紧靠院线后的一环,电影频道努力缩短国产新片从院线到频道的时间,将周期从最初的一年缩短到现在最快两三个月。同时本着“票房不是全部”的原则,对一些在院线放映没有盈利把握或者把握不大的电影也照单全收。吴亚康说:“电影频道和院线存在竞争这个矛盾。大家都想着尽快把片子拿到手与观众见面。但是作为专业频道考虑的还有整个电影产业,不是一味地图快图新,对一些进不了院线但的确具有价值的电影给予‘特别待遇’,拉一把。”
最典型的例子是《那山,那狗,那人》,一开始没能进入院线,被电影频道买断版权,观众先在电视上看到了由电影频道特意包装的诗化电影。后来该片在日本受到欢迎,又赢得三项金鸡奖,电影放映公司就想让此片走进院线,于是从电影频道手中买走在院线的播出版权。如此一来,那些因为“不够商业”而在院线票房失利,或根本无法进入院线的电影,也找到了观众,实现了艺术价值。
鼓励“叫好又叫座”
当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电影频道也希望有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于是电影频道每年年中拿出1000万元,“依照每周的收视率,给前10位的电影发奖金”,吴亚康说:“这是奖励各电影厂优秀国产电影的一项措施。”这就相当于销售商因为东西好卖,返还一部分利润给厂家,这种“优质优价”的补价方式,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以经济手段鼓励制片厂制作更多更好的影片。
同时,电影频道还直接与电影制片厂合作,参与国产电影的投资。每年电影频道对国产故事片的制作投入就有6000万元,而内地一年生产的电影中有三分之一是电影频道参股投资的。电影频道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制作投资的“大户”。
今年华表奖10部优秀故事片中,有4部由电影频道参与投资:《首席执行官》、《周恩来万隆之行》、《和你在一起》、《库尔班大叔上北京》。(作者: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