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亚洲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几乎得遍了包括德国柏林、意大利威尼斯、法国戛纳三大顶级A类影节的奖项。第55届戛纳影节开幕之际,回顾华语片的辉煌,别有意味。
陈凯歌:
获得了目前中国惟一的戛纳最高奖———金棕榈奖。他对戛纳一直不懈追求,从《孩子王》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直到今年和6位世界名导合作,拍摄了《10分钟年华老去》。
巩俐:
她是中国去戛纳次数最多的演员,曾携其主演的《菊豆》、《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霸王别姬》、《刺秦》等作品参赛。1997年更出任戛纳影节的评委。虽然她没得过戛纳奖,但其笑容风靡戛纳。
张艺谋:
1990年送的《菊豆》铩羽而归,1994年送的《活着》败在《低级小说》手下。两年后,《摇啊摇》终于捧回摄影技术大奖。
葛优:
电影《活着》对葛优的意义远远大于张艺谋,戛纳称帝对他的表演事业是个里程碑。之后,他坚持走商业明星的路子,成了大腕。
梁朝伟:
称帝在戛纳。他演了《阿飞正传》、《三轮车夫》、《春光乍泄》等好片子,但2000年的评委偏偏喜欢上了《花样年华》。
侯孝贤:
1993年以《戏梦人生》夺得评委会奖。他对戛纳一直抱着坚定梦想,渴望用戏圆梦。
王家卫、杨德昌:
这一港一台两位华人导演,分别凭《春光乍泄》和《一一》获得过戛纳最佳导演奖。王家卫厚积薄发,杨德昌实力雄厚,两人的成功都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