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上,探讨校园暴力的影片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据美联社消息称,美国导演加斯.范.桑特(GusvanSant)的影片《象》在电影节上放映时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影片从典型的中学生活的平常一天开始,几个朋友在自助餐厅里闲谈。一个年轻的摄影师在拍照,一个腼腆的女孩在衣帽间里忍受着其他人的嘲笑……最后,两个学生持续疯狂地开枪,许多人死了…… 在《心灵捕手》导演的这部新片里,人们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亲眼看到了杀手和受害者的生活。这与上届戛纳的参展影片———迈克尔.摩尔导演的《科伦拜恩的保龄》有所不同。一位去年参与戛纳的人说:“摩尔的电影通过展现校园枪击中国家枪支协会的种族歧视来探究校园暴力的根源,而桑特的影片却没有给出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他只给出了这些宝贵的年轻生命的状态:他挑选中学生来演他们自己,而他捕捉住了他们身上的激情、不安、笨拙和美丽。” “对这样的恐怖事件我们不做什么特别的解释。我们只想写意地表达,给观众留下几分思考的空间。”范.桑特说。他最初想为网络电视台拍一部发生在1999年丹佛郊区科伦拜恩中学的枪击案,但是主管人员对在电视上展示暴力表现出了担心。后来HBO签约决定拍一部以事实为基础进行虚构的影片。在戛纳,他们正在寻找美国发行商,力图在HBO公映前能在影院里放映该片。 该片如同《我自己的爱达荷》一样是一部低成本影片,拍摄只用了20天,没有拍摄提纲,对话都是学生们临时准备的,范.桑特要求学生们以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塑造角色。影片的名称参考了1989年BBC制作的关于北爱尔兰政治暴力的同名电影《象》,两部影片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被忽视:就像大象出现在起居室,人们要么假装它不可能在那儿,要么以为它不是真的大象。 其中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一个自信有活力的男孩在走廊里与他的女友调情;一个害羞的女孩在图书馆里把书放到了书架上,影子在他们身上滑过,之后他们都成了杀手的靶子。镜头也跟随着两个疯狂开枪的男孩。在很多方面他们跟正常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当同学的母亲端来烤薄饼时,他们还跟这位母亲开着玩笑,其中的一位还在钢琴上弹起了贝多芬的《致艾丽思》。 影片还有一些表现他们不满的暗示,其中一个男孩向用湿纸团袭击他的学生示恶,另一个男孩正在玩暴力游戏。对这一切,导演只是轻描淡写,他既不想把他们的屠杀行为归咎于恶少行为也不想归咎于暴力游戏,而是提出这些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影片虽然是虚构的,但许多细节来源于科伦拜恩的枪击案,当时伊瑞克.哈瑞斯和戴兰.克莱伯德杀死了13人后调转枪口射向了他们自己。片中还选用了当时学校监视器中拍下的其中年龄较小的杀手走进学校食堂,停下从别人杯子里吸饮料的画面。(作者: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