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的闭幕式上,爱尔兰舞剧《大河之舞》将作为压轴戏登场。《大河之舞》北京之行选择了人民大会堂,届时这里将第一次响起踢踏舞的节奏。为了能够保证面对10000名剧场观众照样传达高涨的激情,《大河之舞》舞台制作总监马丁·迪鲁近日到北京对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实地考察。记者日前采访了马丁·迪鲁。 记者:《大河之舞》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在舞台制作上您会有什么想法? 马丁·迪鲁:人民大会堂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能在此演出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至于舞台方面,我们会根据演出场地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以前比较起来会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加强了高科技的含量,比如投影设备的改善,设立现场灯光、音响的监控等等。 记者:《大河之舞》会不会根据人民大会堂的环境有所变化,在舞台制作上会不会有难度? 马丁·迪鲁:一定会有变化,将根据人民大会堂的场地环境加以改变。因为众所周知,人民大会堂是一个召开会议的地方,对于专业演出来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造,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和改造舞台的地板设施。难度一定会有的,比如时间上的、人力上的、技术上的等等。 记者:人民大会堂可容纳10000名观众,《大河之舞》在舞台制作上怎样保证每一名观众都会得到很好的艺术享受? 马丁·迪鲁:我们这次考察的就是如何根据场地的条件来搭建舞台,以保证每一名观众都能够很好地欣赏这一优秀剧目。所以舞台的搭建会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把乐队挪到了舞台上,并在观众席中央位置搭建了音响灯光监控中心。其实《大河之舞》本身的辉煌宏大足以震撼每一名观众。 记者:音响效果会有什么样的调整? 马丁·迪鲁:这次除了我们自带的音响外,还将进一步租用当地的音响设备,以求达到预期效果。 记者:《大河之舞》过去有没有在类似人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剧场里演出过?效果怎样? 马丁·迪鲁:当然,我们过去曾经在8000多人的剧场里演出过,效果是一样的,很好。 记者:这样的演出场地对演员的要求是不是很高? 马丁·迪鲁:《大河之舞》自上演以来更换过很多场地,每一位演员都已经拥有了很丰富的演出经验,现场的观众越热情,他们的激情就越高,他们需要的是互动。所谓的难度那就是如何让观众一同跳起来。不过我相信这一点难不倒他们。 ■文/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