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年来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办得一届比一届气派,可却无法掩盖中国电影萎靡不振的现实。甚至有评论认为,面对影业萧条的大背景,电影作品的质量也不得不打折扣,而曾被誉为中国电影艺术水平最高象征的金鸡奖,其权威性也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面对公众和媒体的疑问,本次电影节评委、《电影艺术》总编辑王仁婴回答得很巧妙。
艺术不是唯一标准
记者(以下简称“记”):金鸡奖除了考虑影片艺术性之外,有没有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王仁婴(以下简称“王”):因素有很多。
在现时情况下,评奖不是真空,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电影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说去年评为最佳影片的《毛泽东在1925》,这部影片基本上还是不错的,填补了毛泽东那段历史在银幕上的空白。可是在拍摄上它却不那么精致。那么为什么能得奖呢,评委们有很多考虑,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这部影片自然得到了评委们的重视。但是在其它奖项上,比如霍建起的《蓝色爱情》夺得最佳导演奖,那还是因为他拍得确实不错。金鸡奖的评选也无法十全十美,只是尽可能地做好。
记:那么今年也会有这种情况吗?比如《冲出亚马逊》就是一部很主旋律的电影。
王:就我个人的看法,我不赞成把主旋律影片的范围定得那么狭隘。我认为许多影片都应该算主旋律,比如《美丽的大脚》,塑造了一位精神和心灵都很美好的乡村女教师。在十分穷困的地方,老百姓对知识如此渴求,这种表现西部人自力更生精神的影片,难道说它不是主旋律吗?今年的影片,恰恰在主旋律上有丰富性,视野也更广阔。今年入选的影片现实主义的题材多,也就是说更关心当今老百姓的生活。
不能单纯用票房衡量质量
记:每年金鸡奖评选完了,许多获奖影片对观众来说毫无吸引力。而代表美国电影界最高成就的奥斯卡奖却能带来无数票房。
王:这与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包括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在内,上座都不是很好。金鸡奖不是奥斯卡,评了一个奖,观众就能都去看,金鸡奖目前还没有建立这样的权威性。此外,金鸡奖是专家评选出的奖项,专家喜欢不代表观众一定喜欢,在国外,也有这种情况,电影史上很多优秀的电影,票房也不一定很高。不能单纯用票房来衡量影片的质量。
规则本身有待完善
记:金鸡奖的评选程序,是让十几个评委,在短短几天内看几十部电影,这种评选方式本身是否存在缺陷?
王:金鸡奖和奥斯卡不一样,不是上千名评委在几个月时间里进行选择。当然,如果有充分时间,能够反复地看片,可能想法会更成熟。但现在这种方式不太现实。
记:如果影片不是刚刚完成就参加影展,有上映的时间,它得到的观众反馈可能会让评委们想得更全面。
王: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但不绝对,比如《河东狮吼》票房好,但你能说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吗?金鸡奖的规定来自于它的章程,而这个章程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的主席团决定的,在章程没改之前,只能保持现状。
院线制起积极作用
记:今年的百花奖获奖影片《法官妈妈》,根本没有几个观众看过,可这部影片却是在去年电影节的国产影片展中就已经上映了。
王:这是发行的问题。今年有了院线制,情况会比较好,像《和你在一起》、《生活秀》都已经上映了。院线制起了积极的作用,现在要求所有大城市、大省份都必须有两条院线,这能促进竞争、防止垄断,这一步跨得很好。
入围影片质量有提高
记: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在长春电影节上获得了不少奖项,但今年却一项提名都没拿到。
王:这部影片有长处,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在表现母亲对女儿的爱这部分很薄弱。另外,在女儿对母亲的关系上,分寸把握也不够好,不太符合常情常理。这部影片应该很感动人,可是却没有做到。同去年相比,今年入围影片的质量有提高,如果把这些影片放到去年,应该都能获奖,然而今年就有可能要落选。(本报特派记者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