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话剧《向阳理发馆》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完成首演,燃艺星光(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艺人兰小猫也受邀参加,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这是北京电影学院与国家大剧院签订战略合作以来推出的第一个剧目,该剧聚焦80年代中后期北京平民胡同儿的一个理发馆,在这里,上演着新旧观念、新旧潮流、新思想与旧思想最真实的碰撞。
导演崔建宇介绍:“整部话剧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人民思想上的转变。”另一位导演徐倩则表示“这部话剧能够让从小在北京长大、生活的人,换回对老北京记忆,让那些没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通过这部话剧对北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重拾渐失的“京味儿”
演出中最有意思的一个场面:舞台上一个临街小理发馆,一半是90年代的潮流招牌大卷发广告,流苏彩带;一半是传统椅子,剃头刀。这样一个画面足够冲击,也最鲜明而真实的体现出了时代的变化、思想的碰撞。
故事聚焦在80年代中后期,北京胡同的一家临街理发馆,其中来来往往格色人等,街里街坊都是熟人,因为面临着从老店主杨胜利到儿子杨从文的经营理念转变,父子俩展开了一场因时代变化而父子冲突的故事。在编剧导演崔建宇看来,虽然杨胜利父子是这个故事的主线,但是这个戏的主角其实那个时代的普通北京人的群体形象。
说到这部剧的缘起,另一位编剧导演徐倩说:“起初是因为教学组的老师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老北京生活、文化都非常熟悉。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和外来人口的涌入,促使老北京的味道慢慢变淡了,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于对小时候生活的怀念,促使我们想要创作一部描写老北京生活的话剧。”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崔建宇的成长也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这几年给他感受更深的是“周围的北京话越来越少了,老北京的味道也越来越少了,这个戏也是我对生活的一个怀念。”
改革开放从“头”开始
说到改革开放,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匪浅”,这个理我们最近的的历史大事件确值得记录与回望,而《向阳理发馆》则可以视为改革开放在“理发馆”里的浓缩,更可以诙谐的说,从“发型的变迁”回望改革开放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 “当初选择创作理发馆这部话剧,是因为觉得一间小小的理发馆就能把各色人等都集中在一起。”崔建宇这样说。
“头”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可以说是崔建宇的童年记忆,他回忆说:“小时候我们家胡同儿就有一个理发馆,我们都去那里理发,当时男的都是小平头女的都是大辫子,后来我叔叔他们开始烫头发,我爷爷就看不惯,那时候他们每个人烫一个大卷儿头,看起来像一个大鸟窝,我特别喜欢乎撸他们的脑袋。现在回想起来,这不就是改革开放吗?”
编剧导演徐倩将自己的经历浓缩在《向阳理发馆》中,“通过发型的变化,让观众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影响。老一辈和新一辈手艺人对待新鲜事物的看法,从抗拒到接受再到创新,通过一个小小的理发馆就能够揭示出当今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数十年北电师生同台首登大剧院舞台
据了解,《向阳理发馆》是北京电影学院几十年来首次师生同台演出的一部原创话剧作品,包括张华教授、逄婧老师、王译唯老师都将倾力主演,作为编剧导演的崔建宇和徐倩也将出演该剧。在剧中饰演老孙头的王劲松教授,前不久刚刚结束《燃烧的梵高》的100场演出,便火速加入到《向阳理发馆》的创作、排练上来,此外,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训练班学生甚至有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将回归到此次演出中来。
徐倩介绍:“《向阳理发馆》创造了很多个‘第一’,除了崔建新老师所说,这还是表演学院教学改革之后,第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将我们教学的成果进行展示,从老师到学生大家都觉得非常难得,都很珍惜,也希望这部话剧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今年8月,国家大剧院与北京电影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原创话剧《向阳理发馆》便是双方共同推出的第一个剧目,据崔建宇介绍,此后国家大剧院还将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各个学院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包括话剧与影视的互相改编,包括与其他学院的针对性合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