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携新片《比利-林恩》亮相,冯小刚、范冰冰、章子怡等到场支持【点击进入高清组图】 |
斯汀大叔有幸作为国内首批观众观影 |
搜狐娱乐独家专稿(文/斯汀大叔)不见其片,常闻其声的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1月6日终于迎来了内地首映礼。北京唯一一家可以放映120帧/4K/3D版本的影院之前开出了288元一张的零点场预售票,仍一票难求。这部据说好莱坞明星一听到“李安”两字就主动力挺的片子,10月14日在纽约首映过后却没有收到如潮的好评和拥趸的热捧,媒体也是反响两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斯汀大叔有幸作为国内首批观众参与了今天的首映观影。披着“120帧新技术”的神秘面纱,这部让观众“参与式观影”的“未来电影”究竟面貌如何呢?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了啥?
先从片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译作《半场无战事》)开始说起吧。
比利-林恩原本是德州的一个普通青年,因为家事闯下祸事,年纪轻轻就入伍参军,被分配到战火连连的伊拉克。在一场战役中,他亲见顶头上司(范迪塞尔饰)冲锋陷阵中弹身亡,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还与敌人贴身肉搏。虽然最后没有救回班长,但这一幕却被战地记者的摄影机拍到,引起了美国民众的热烈反响,林恩也因此被誉为“美国英雄”,并与战友一起被召回国内,进行巡回宣传,还参加了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用电影中的话,“这一天是美国民众普通的一天”,却是林恩“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因为当他站在最闪耀的舞台中心时,脑海中反复上演着战争带来的挥之不去的创伤。经历了一番挣扎之后,结束了中场表演的比利-林恩,回到了“属于他”的战事生活。
比利-林恩19岁入伍参加伊拉克战斗,在一次交火中他大难不死,意外与战友成为大众的关注焦点 |
故事本身很简单,最直接的矛盾冲突来自在美国本土的年轻人和在战场上服兵役的军人。在“我”和“他者”之间,隔着一座名为“理解”的巴别塔,因为世界上永远不会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当民众以看球赛或者看中场表演的心态去消解战事的时候,不复存在的意义就显得更加荒诞。李安用最擅长的内在矛盾冲突,通过战场和中场两条线的不断闪回,把故事的矛盾讲到最极致。见微知著,沉稳扎实。
电影不是纯战争片,更偏向剧情类 |
它不是《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纯战争片,更偏向剧情类,整个节奏也不像《拆弹部队》那么紧凑,前半部分甚至有些拖沓,其中有些慢放的场景让人有实况转播的感觉。导致原本就不复杂的故事,显得略微有些冗赘。
比利-林恩最多的表情是双眼微红,饱含泪水 |
林恩的眼里时常饱含泪水,是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此趴有不可避免的剧透,介意者请跳过)
也许是为了表现120帧的超高清,所以全片面部特写的镜头很多,尤其是主人公比利-林恩。而他最多的表情,是双眼微红,饱含泪水。
李安说:“这部电影探讨的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少年比利从战场回来,经历了纯真的丧失,最后变为成人。”
荣耀凯旋的比利-林恩,被媒体推到镁光灯下,反复被问着:你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快跟我们说说你当时的心情。他紧张、局促,不知所措。媒体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美国民众喜欢的英雄故事,这和电影投资人的需求没什么两样,讲好了故事,获得了关注度,能赚钱就行,甚至,这个故事还要“趁热“快点讲,因为”民众的忘性大“。当林恩与他自以为相见恨晚的”红颜知己“袒露不想重返战场的心声时,对方的反应却是大吃一惊:”你可是受了功勋的英雄。“比利只好笑着说:“开个玩笑而已。”而同样的理由,比利-林恩的姐姐却是在劝说他留下来。
人民需要英雄。家庭需要亲人。
反战的主题不能再明显了。
少年比利从战场回来,经历了纯真的丧失,最后变为成人 |
影片有好几处地方对战争的意义提出了质疑。民众似乎很期待,这支军队能为当地带去民主,带去变化,在当地很收欢迎。而林恩脑海中却浮现了这样的画面:他们冲进了当地人的民宅,在家里搜刮证据,带走了女人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导演还特别给了那当地小孩一个迷茫又恶狠狠的眼神,刻意又着力的表现文化的冲突、战争的忧伤。林恩回到国内,战争的意义被认为是获取资源利益,并且两次在饭桌上被提及,一次话题被强制中断,另一次被班长用戏虐的方式打击回去,究竟为什么?没有答案。就像是“留在祖国”和“重回战场”一样,根本没有选择,因为这些人永远“回”不来了:比利-林恩们在特殊的环境下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已然与外界脱节,环境(尤其是战争环境)对人心理的改变是不可逆的,就算姐姐想办法把比利-林恩留了下来,他能不能好好生活却是另外一回事,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摩根-弗里曼饰演的角色一样,离开了监狱的绝对服从,反而无所适从。
范-迪塞尔饰演比利的班长 |
最后,比利-林恩选择了重回伊拉克。恍惚中他又看到了已离世的班长,告诉他“人总要离开家乡才能茁壮成长”,“不要怕,你所能做的,就是以超然的态度去履行自己该履行的职责。”
120帧/3D/4K的新技术炫酷吗?
最后说说李安对技术的执念。
不同帧数画面对比 |
众所周知,技术控的李安一直在找资金做“质变”。《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初爆出3d/4K/120帧时(通常我们电影院看到的规格是2K/24帧,分辨率为2048×1080,120帧就是一秒钟时间包含了120个画面,所以视觉呈现会更加流畅逼真,不仅可以杜绝抖动频闪现象,缓解眼睛疲劳,还可以加深李安导演所要求的“沉浸式”观影体验),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让这一新技术成为了人们对《比利-林恩》最大的期待,顶礼膜拜,准备迎接一场久违的技术和视觉盛宴。起初李安是打算做60帧的,不知道怎么一咬牙一狠心就直奔120帧了(毕竟《霍比特人》48帧的不成功案例就在不远处)。谈到为何用3d/4K/120帧的划时代技术拍新片,李安解释,“看书的时候一个是中场秀,一个是战事,就像‘少年派‘的两个故事一样,是人生两个面,非常有冲击力。高科技是以主观方式投入,不然我可能不想拍,因为书的叙述非常内在内敛,用新的电影方式拍,可以把书的内容(精髓)掌握。”
导演李安力求实现“沉浸式”的观影效果 |
可是观影完毕,斯汀叔和周围不少观众的感想一样——《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虽然开创了3d/4K/120的先河,也的确把画面的清晰和逼真做到了极致,但视觉的新鲜刺激感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震撼(没有当年第一次看3D《阿凡达》那种不可思议、全新的视觉冲击)。尤其在现实生活部分,平缓的叙述没有显出这一新技术有多大意义。伊拉克和战场部分则要好很多,不管战争的代入感还是近身搏斗的压抑紧张感,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一场管道里的对峙戏直接让叔旁边女观众惊吓的叫出声来!另外,新技术的确把演员的每一个毛孔都捕捉到了,可似乎为了特地显示这种技术,整部影片大都是人物中近景和面部特写,大场面、远景镜头都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易让人产生平淡、单调的感觉。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内地首映 |
虽然对技术的评价意见不一,但媒体和观众对于李安的大胆尝试都一致表示尊敬,《好莱坞报道者》评价道:“李安拓宽了电影的边界。”
如果脱掉以上谈论的技术炫衣,这部作品,以李安的水准,算是不功不过。但,东方导演的细腻加西方表现的技巧,奠定了李安电影气质的独一无二。正如《洛杉矶时报》所说:不管你对《比利-林恩》的评价如何,有一点是一致的,我们可以肯定,不会再有第二个李安。
不同帧数画面人眼感受到的流畅度不同 |
【科普↑↑↑由于人类眼睛的结构问题,10~20fps 就会被认为是连续的,但15fps 的移动在我们看来明显是有卡顿的,于是人类在发明电影的时候将帧数定在了 24 帧每秒,这样看起来就不会有明显的卡顿,会被眼睛认为是一个连续的画面】
所以120帧究竟有多么流畅~~带着钱包去体验吧~
(搜狐娱乐独家专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