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它是2016年的《心迷宫》,有人说他是年轻版的侯孝贤,它是《路边野餐》,他是89年生人的年轻导演毕赣,《路边野餐》是他的第一部长片电影作品。笔者有幸提前观赏了此片,它确实很另类,也很内涵,仿佛电影中的所有影像只为穿越时空找回最初的自我。
《路边野餐》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蕴含多重意义的故事。医生陈升为了寻找被卖掉的侄子,来到陌生的小镇荡麦,在这个真实与虚无消解边界的小镇中,陈升的心理状态悄然转变。本片隐喻了过去、当下和未来三段时空,其互文式独特的电影结构,成为本片奇幻色彩的根基。
当下所有对影片的评价都集中在了那41分钟的长镜头,但说实话,笔者看的时候没有想到要去寻找长镜头的痕迹,只是当列车像梦游一样穿梭时,我仿佛置身其中,追随镜头的轨迹,在铁轨和那个虚拟的空间中前进和游弋。陈升上路至小镇荡麦后,导演使用了四十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示小镇风貌。从陈升到摩的司机卫卫,再到女裁缝洋洋,导演运用乐队进行声音转场,完成了角色们多地区、多视角和多重交通工具的转换。虽然因硬件设备等原因造成了一些技巧缺憾,但瑕不掩瑜,长镜头的完成度较为完整。尤其洋洋坐船背诵导游词,卫卫的声音同步出现响彻在河岸中时,导演的长镜头美学观念也推向了极致。
看电影的过程,你犹如一个游客,在导游毕赣的引领下欣赏凯里的山色、民情,《路边野餐》仿佛是一个路径,观赏过程如同钻进一个幽暗的时间隧道,未知,空茫,洋溢一身的激动,出洞口炽烈光线刺眼,揉一揉,定睛,目之所及别有洞天。电影是朴实的、清澈的、似有汩汩清流浣洗过的语言,质朴,贴切,灵动而不乏静谧。导演寻找了自己童年最熟悉的记忆,将镜头对准了贵州家乡。片中陈升一路经历三个地区,从四五线城市凯里到城乡结合部荡麦,再到完全乡村化的镇远,三个地区所呈现的环境和风气也截然不同,这三个地方正是中国当下中小城市和乡村现状的缩影。
不知道电影画面行进的多久,电影的名字才跃然银幕,从侄子卫卫失踪开始,本片正式进入主题。在经历了摩的司机卫卫、女裁缝洋洋、小镇乐队、女理发师等人后,陈升身上隐藏的一系列线索也逐渐展开。导演赋予这些角色更多的涵义:老医生和情人象征过去,陈升象征现在,卫卫和洋洋象征未来。一直游离、孤独的陈升也开始对自己与家人、自己与妻子、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产生了新的理解。
《路边野餐》只是导演毕赣的第一部长片,能用如此想法,能够展示出如此娴熟的拍摄风格,真的很难得。这个出生于贵州凯里,在理发厅长大的89年的年轻人,却已经在电影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这种能够将诗意影像化的天赋,让观众在他身上看到了侯孝贤贾樟柯等名导的影子。《路边野餐》在表达上似乎比较激进与晦涩,它试图唤起观众内心个体化的情感与触动,然而,笔者看到的只是一个找寻迷失自我的过程,这一切,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