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卦频道 > 港台八卦
电影 | 电视 | 音乐 | 戏剧 | 视频

香港导演变局:老人承包内地 新人专攻禁忌

来源:南都娱乐周刊
原标题:香港导演变局:老人承包内地 新人专攻禁忌
香港导演新变局
香港导演新变局


  南都娱乐周刊讯 似乎一夜之间,在内地电影票房榜的名字上,挤进了无数的香港导演,也似乎是一夜之间,香港本土电影变得让人想看而不能,一边火爆影院,一边禁忌丛生,香港导演们,逐渐迎来一场新的变局。

  内地篇

  一夜之间,香港导演们承包了内地市场

  曾经,“水土不服”是永恒的质问

  内地有关电影的报导,似乎多数绕不开“香港电影”,而以香港电影为题眼,话题翻覆,几乎聊了十几年。香港片商或导演到内地取景拍戏,原本由来已久,曾经各施各法,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有先例。直到CEPA(《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2003年签署之后,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的步调才可说多了一些重合之处。

  内地票房激活后,香港电影人渐渐开始常驻内地拍戏,观众对合拍片反应却不如预期,好莱坞电影和内地制作倒势如破竹。香港导演在追求风格与内地观众口味之间摇摆,这话题也一口气延续了五年。在内地语境下,传媒创造出许多关键字,几乎每一天都出现在版面。如今浩荡的公众号大海之中,还有不少仍然在使用。媒体或观众大量使用“港味没有了”,“不接地气”这样带有北方口气的词汇加诸香港电影的观后感中。

  六年后,贺岁档变成了香港影人的天下

  2009年,内地上映的电影只有三部票房超过四亿,成绩最好的香港电影《十月围城》排第四,票房不到三亿。而2015年,过四亿票房的电影已经有三十几部,数量增加十倍。年度冠军《捉妖记》导演编剧皆是港人,票房势如破竹。

  2009年至2013年,香港电影在内地票房多数失利。一片香港电影不如以前好看的评价声中,徐克和成龙似乎最先找准自己的路。当然还有人见人爱的周星驰,他似乎是唯一一位不用在票房上挣扎的北上导演。在这几年期间,只有他们的电影可以毫无意外地进入中国票房年度前十。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在2013年成绩优异,自此香港影人主导的电影口碑与票房都逐渐回升。同年当然还有极卖座《西游降魔篇》和《狄仁杰神都龙王》,就连《风暴》《扫毒》和《盲探》这些中型投资电影都有可圈可点的商业表现。

  经由《西游降魔篇》,内地正式开辟出春节档期,也尤其以香港导演最为得心应手。2014年《大闹天宫》及《澳门风云》双双成功,两者都不是所谓“接地气”题材,最后票房大收。其后不断重演这样的成功。2015年春节档《澳门风云2》与《天降雄狮》双赢,2016年《美人鱼》《三打白骨精》及《澳门风云3》皆大欢喜,再加上暑期档屡有成果,似乎说明香港导演在类型片上的把握,如今放之内地也准确了。(至于陈果和袁和平,那就得另说了。)

  似乎,我们越来越愿意为陈旧埋单

  但是创作目的性更明确了吗?一直以来,无论工业或是传媒,除“不接地气”之外,都并未为香港电影在三五年前遇冷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诚然,网络开放,观众眼界开阔了,更难以讨好了;内地人才越来越多,资金越来越多,制作能力远远超过香港工业了,“香港制造”品牌威力削弱了。不过这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为何香港导演最近又可以顺利卷土重来。既然观众要求变高了,那照理说香港导演们除非修成秘笈,作品品质数量级上升,否则难以回暖。不过除了技术上锐意进取的徐克,大多数导演并没有学来魔法,他们的新作大部分也还是延续了各自一直的水准。

  其中一部份导演开始关注内地题材,比如最早拍摄内地故事的叶伟民和文隽,如今专注中小制作的惊悚片,陈可辛从《中国合伙人》到《亲爱的》可谓叫好叫座,筹备中关于李娜的电影相信依然会卖座。只是他们运用的拍摄手法并未有特别改变,也许是掌握了内地观众的口味,让观众接受了这些影片。

  即便不拍摄内地相关题材,类型片导演也关注着内地的潮流动向。王晶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透露过自己频繁使用内地的社交网站,在《澳门风云2》这部动作枪战片中,他使用综艺节目常用的剪辑和字幕,最后大收近十亿票房。他认为导演人蹲在哪里,就会了解哪里的事情。光待在香港,不会理解这样的生活。

  值得玩味的对比是,尽管很多人在叫嚣资深电影人们的想法陈旧了,可大家却越来越愿意为陈旧埋单。比如香港电影多年反覆使用的搞笑桥段,如今仍然频密出现在各种喜剧电影里,即使内地导演,也无法避过这一关。电影《煎饼侠》即用港式桥段,北方语言混搭出一部大卖喜剧,最后片尾的怀旧植入应该让很多观众为之热血沸腾。暑期档冠军《捉妖记》同样也依然在沿用从前轻喜剧动作方程式。真正内里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制作成本的增加,让他们把电影包装得更亮眼,更与时俱进了。当然,还有不能说或说不清的秘密,他们更懂得内地的排片和宣传法则了。

名导出走
名导出走


  本土篇

  名导出走,新人们把香港变成禁忌题材的摇篮

  脱离了母体的陌生港片

  资深导演纷纷北上之后,他们的作品再来到香港有一种外来的陌生。这陌生不是“回娘家”式的陌生,而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本的母体。比如在内地大收的《龙门飞甲》,实质剧本的处理也依然充满港产片痕迹。可是拿到香港之后,宣传本身也若即若离,不抱希望。龙门飞甲只获得几百万票房,在香港没能卖座。

  通常,合拍片会循例在香港上映,档期或和内地同步,或晚一些。由于大量前车之鉴,合拍片在香港,通常不太大力推广。少有的例外也许是黄真真拍摄的《被偷走的那五年》,或许因为比较台式的卖相,这部电影在香港的票房非常好看,在女性观众群体中也留下深刻印象。《智取威虎山》在香港小心谨慎,很久都没有公布公映计划,直到电影节放映两场,呼声极高,才在半年之后姗姗来迟。

  禁忌题材的一道缺口

  香港观众对本地禁忌题材的需求愈见得不到满足。2011年《3D肉蒲团》与2012年《低俗喜剧》的上映,似乎证明了本地市场对这类电影的渴求,香港片商陆续投资了不少中小成本,题材不考虑内地市场的类型电影。许多电影人有了第一次执导的机会,或者少有做导演的影人,也再度推出新片。

  以情色,超自然现象,政治或黑社会等题材拍摄的香港本地电影,在市场上回报却并不乐观。即便如此,香港电影市场在2015年迎来新导演小高潮。《死开D喇》《冲锋车》《王家欣》《同班同学》等多部作品皆为资历相对较新的年轻导演拍摄,不过大多数票房数字不高。相对地,一些中成本电影获得好评。翁子光执导的《踏血寻梅》是一部悬疑电影,有大量写实内容,去年在港台两地上映之后口碑极好。另有黄修平导演的《哪一天我们会飞》再现过去的香港校园生活,也在本地市场引起讨论。

  但是对新导演来说,禁忌题材,毫无疑问是他们打开局面的一个便捷手段。

  新导演越多,创作越焦虑

  导演翁子光指新导演增多,首先因为近年数码化,电影拍摄成本大幅降低,一两百万已经可以拍出小成本商业电影,最近更有成本五十万的本地电影票房收几百万的个例。某些影院也有影厅可以播映这些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如此一来新导演的电影更容易进入院线了。他说很多资深导演北上之后,香港的确缺乏导演,新一些的导演们机会变多了。但因为卖座的本地电影极个别,这风潮不见得可以延续下去。无论是票房或奖项,新导演相对都很难得到肯定。本地市场定位不清晰,对题材的影响下,导演们受到限制,少有自己从生活出发的感受,创作上有焦虑和迷茫。

  黄修平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很感谢可以获得更多机会拍摄商业片,不过不觉得目前有特别政策或背景令到年轻导演有更多机会。他认为有年轻导演得到更多机会,是目前行业内很正常的更新,当年轻电影人的创作越来越成熟,就能有机会跑出。但他非常肯定电影发展基金对年轻电影人的帮助。

  电影发展基金在1999年由香港电影发展局成立,旨在加强中低成本电影制作,在内地及海外加强香港电影推广。2015年5月,香港政府再向电影发展基金注资两亿港元,增加新计划,资助成本低于1000港元的小成本电影。

  导演杜琪峰也在十年前就大力支持香港鲜浪潮短片竞赛,试图为电影业寻找新血。2016年在柏林电影节首次露面的《树大招风》,即由三位新导演联手拍摄,目前已获选入香港国际电影节,很快将正式作商业发行,且看市场如何反馈。

  在内地市场票房成绩飞涨的情形下,拍合拍片,票房高收成为导演是否成功的标准。尽管未能肯定其是否唯一标准,但显然香港电影市场还未能为新导演的影像事业提供足够支持。但可以肯定,香港观众绝对希望有更多本土题材电影。2016年贺岁档,香港与内地阵容几乎一样,《美人鱼》加《澳门风云3》还有《三打白骨精》大战。曾有香港网民发帖,认为三部戏其实都在照顾内地市场口味,几乎不算香港电影。在贺岁档多年累积的观影习惯催化下,三部电影短短数日仍然突破千万,尤以《美人鱼》票房最旺。大年初二,内地无法上映的《死侍》也加入贺岁之争,票房势如破竹,人气迅速爆棚,如今很有可能问鼎香港最卖座三级电影宝座。这样看来,好莱坞大片与口味有偏差的合拍片之间,香港电影市场还有一块饼可以分。新导演们是否可以顺利带来更多清新风气,答案却仍然未知。至少,这绝对不是所谓“地气”的问题了。

yule.sohu.com true 南都娱乐周刊 https://yule.sohu.com/20160307/n439587919.shtml report 5075 香港导演新变局南都娱乐周刊讯似乎一夜之间,在内地电影票房榜的名字上,挤进了无数的香港导演,也似乎是一夜之间,香港本土电影变得让人想看而不能,一边火爆影院,一边禁
(责任编辑:李治政 UK005)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