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 drama > 戏剧动态
电影 | 电视 | 音乐 | 戏剧 | 视频

“册府千华西域文献保护成果展”国家图书馆开展

来源:搜狐娱乐
 

 

 


  2015年5月15日至5月29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在总馆北区一层稽古厅举办“册府千华——西域文献保护成果展”。此次展览配合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举办,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承办。展览从材质、文种、内容等角度,精选近50件文献,其他展品50余件。大多数纸本展品都经过修复专家的妙手修整,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此次展览包括四个单元,系统梳理并展示了本世纪初以来国家图书馆在西域文献征集入藏、修复保护、整理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其一为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献,主要介绍该馆所藏西域文献的收藏背景、收藏数量、文种、内容和文献价值;其二为西域文献修复,详细介绍馆藏西域文献的修复方案与技术路线,并以特殊文献案例具体展示修复工艺;其三为西域文献保护与保存环境,从保护技术的角度展示文献保护工作;其四为西域文献研究,展出中外学者有关馆藏西域文献研究的著作、论文二十余种。展览期间,国家图书馆还将举办学术讲座、专家座谈会等活动,从多角度阐释馆藏西域文献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

  展品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八世纪写本于阗文《对治十五鬼护身符》长卷。这件文献高仅7.2厘米,长达174.9厘米,首尾完整,弥足珍贵。据北京大学段晴教授研究,它并非寺院或僧尼所持之物,而是为一位于阗贵妇人säväkä量身定制的佩戴物,主旨是保护受胎妇女和儿童。文中提及的十五种儿童疾病,都是因各种鬼魅发生的,这表明当时于阗医学深受印度医学观念的影响。

  本世纪初以來,和田等地陆续发现多宗古代文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季羡林等专家学者共同呼吁,保护好这批西域文献,为国家图书馆等收藏机构开展征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国家图书馆先后六次征集入藏和田等地出土的西域文献,数量达七百余件,并建立了西域文献专藏。这些西域文献经过精心修复保护,在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它们必将推动世界学术的发展,同时提升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之林的地位。

  背景材料:

  西域是汉代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区域的总称,狭义的西域大致相当于今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域文献指我国新疆地区出土的古代文献。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西域文献,是我国古文献遗存中的瑰宝。它们保存了中古时期西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信息,丰富了我们对西域历史的理解,对古代西域文史研究有重要意义,具有特别突出的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

  20世纪初发现的西域文献,大多散藏于世界各国的多家博物馆、图书馆。资料使用的不便,使得西域文献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

  本世纪初以來,和田等地陆续发现多宗古代文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2008年6月10日,季羡林先生在获悉一批出自和田的西域文书后,不顾病体劳累,亲笔写下呼吁书,肯定这批文书的学术价值,强调“无论如何不要让外国人弄走”。北京大学荣新江、段晴教授也致函中国国家图书馆,详细阐述这批文献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国家图书馆能为国家留住这批珍贵文献。学者们的呼吁,基于精确的专业判断,饱含着热爱祖国、热爱学术事业的深厚感情,为国家图书馆等收藏机构开展征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新疆博物馆等机构先后入藏了多批西域文献,其中尤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所入藏者最为突出。

  自2005年起,国家图书馆先后六次征集入藏和田等地出土的西域文献,数量达七百余件,建立了西域文献专藏。这些文献材质与形态多样,有纸质文书、绢质文书、木简、函牍、桦树皮文书,带有封泥的契约、书信独具特色;年代从公元4到10世纪,跨度长达六百年;文种众多,有汉文、梵文、佉卢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犹太波斯文、藏文等;内容丰富,涵盖政府文书、私人信札、契约、典籍、佛经等,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中国对外关系史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提供了珍贵史料,与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由于文献价值突出,这些文献已经引起了业界的高度重视。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中,有三件分别收入第一批、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它们是:①BH1-18八世纪写本《对治十五鬼护身符》,名录号02284(题名著录作“陀罗尼一卷”);②BH1-12唐写本《孝经郑氏解•卿大夫章》,名录号06967;③BH2-24八至九世纪写本《金光明经散脂品》,名录号09612。此外,八世纪写本《对治十五鬼护身符》还被收入《中华再造善本续编》,于2014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原大影印出版。

  在尽力征集的同时,国家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西域文献保护修复工作。入藏国家图书馆的西域文献纸质、绢质残片计370余件,大多数状况不佳,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病害,如表面污迹、焦脆、烟薰痕迹、糟朽、絮化、褶皱、卷曲、虫蛀、双层粘连等,有的病害还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亟待修复保护。

  这些文献入藏之初,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就邀请西域文献研究专家和古籍修复专家,共同商讨如何进行保护和修复。专家们根据文献入藏时的状况,确定了修复工作的主要原则,即:坚持“整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的古籍修复总原则,在实施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献入藏时的原貌,保留文献表面遗留的历史信息。

  修复人员在文献研究专家的指导下,经反复论证试验,最终确定修复过程包含八个步骤,即:除尘、去污、展平、补破、缀合、镶接、压平、存放。具体的修复工作,则需根据每一件文献的残损状况,制定具体的修复方案,选用合适的修复材料、修复工具,进行具体操作。某些特殊文献还采用特殊的处理方式,比如,对文献表面的污迹,如不对文献继续造成损害,则不予去除,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献原貌,保留历史的信息。

  国图修复专家在西域文书残片修复工作中,首创了一种修补技术,即镶接技术。这种技术有两种方法:其一,依残片外缘轮廓撕出补纸,补纸边缘需撕出毛茬,用补纸毛茬的纤维与残片搭接;其二,将修复好的残片搭接在软皮纸上,按残片形状去除补纸中间部分,使残片与软皮纸仅以纤维连接,不遮挡残片上的文字。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用补纸保护残片,一面残片边缘进一步破损;对于双面书写的文献,还可以避免翻动时直接触摸原件。

  目前,纸质文献的修复工作已经完成,它们的保存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在这项工作过程中,国图修复人员也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呈现了目前为止较为科学、合理的修复技艺与手段,可以为其他类似文献项目提供借鉴,对我国古籍修复事业有一定推动作用。

  在进行西域文献保护与修复的同时,国家图书馆积极联系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馆藏西域文献的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段晴教授领衔的两个研究团队,分别进行汉文文献、非汉文文献的专题研究;突厥文木简等特殊文献,则邀请专家进行专门解读;国图馆员也参与了文献研究项目,并独立进行保护修复研究。

  几年来,学者们完成了四个研究课题,出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梵文、佉卢文卷》等专著二部,在《敦煌吐鲁番研究》、《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西域文史》、the 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創価大学国際仏教学高等研究所年報》(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yule.sohu.com true 搜狐娱乐 https://yule.sohu.com/20150515/n413111100.shtml report 4510 2015年5月15日至5月29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在总馆北区一层稽古厅举办“册府千华——西域文献保护成果展”。此次展览配合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举办,由国家图书馆
(责任编辑:董文)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