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 3月6日下午,电视剧《大刀记》在济南举行专家研讨会。与会者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对电视剧《大刀记》的创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总结,对电视剧《大刀记》选择“经典IP”,进行“微创新”,取得收视和口碑双赢,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评价。
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单传海、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山东卫视总监闫爱华、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孙梅、《大刀记》总导演赵浚凯、李星文、周纪文等资深媒体人和教授、《大刀记》小说作者郭澄清的后人郭洪志、宁津县相关领导等出席会议。
山东传奇搬上荧幕 正能量精神备受肯定
作为向抗战70周年献礼的作品,单传海对《大刀记》表示了高度肯定,“确实是对抗日战争70周年的一个特别独有价值的一种纪念。如今在德州,街谈巷议、茶余饭后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领导开会候场的时候,都聊一阵《大刀记》,我觉得在德州是形成‘现象’了。它确确实实对宁津、对德州,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更大范围内的认同、认知和美誉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讨会上,孙梅说,“《大刀记》作为山东卫视的开年大戏,取得了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作为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大刀记》在剧情设置上有很多的创新。比如主人公梁永生思想上的转变,从家仇变成国恨,从一开始对国家、民族这样的意识形态的茫然无知,到最后成为一名抗日的英雄,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我觉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成功塑造了一个乡土的民间英雄。在矛盾冲突中看到时代变迁的脉络。梁永生是这个剧最主要的一个线络,这个剧里又塑造了像玉如、翠花这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女性角色,给这个剧增添了许多亮点。从剧情的发展能看出,故事的叙述上能看出时代变迁的脉络。 该剧还融合了武打、箭术、枪战这些元素,全剧体现了大刀精神,每场武打都能感觉到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还有大量的枪火和战争场面,是属于冷兵器、热兵器结合的电视剧。 第二是彰显了人文的情怀和地域的文化特色。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浓浓的宁津味。它还原了真实的地域历史,演员在剧中大多数都是说山东方言,让人感觉特别真实,而且妙趣横生。开场有一分多钟的长镜头,展现当时宁津市集的热闹,集中突出了背景特色,我觉得是这个剧的亮点。”
四个数字总结《大刀记》 赵浚凯“回家交答卷”
为更加客观、有说服力,闫爱华用四个数字对该剧进行总结,“第一个数字是40,40年前的1975年,作家郭澄清创作小说《大刀记》出版风靡全国、家喻户晓,40周年的今天,山东卫视把它搬上屏幕,意义重大;第二个数字是1,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反映冀鲁边区抗战的电视剧,在山东省本土收视最高达到11个点以上,在全国的最高收视率达到1.23,同时段排到全国网第二;第三个数字是3,《大刀记》摄制组用了3个月,共96天,300人的剧组30个人受伤,50个人中暑,剧组付出了极大努力把这个戏前期拍完,作为向春节献礼的片子,终于在春节之前和大家见面;第四个数字是10,在《大刀记》拍摄的前夕,我们跟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局联合举办《大刀记》山东抗战实物展,跟电视剧同步展出,期间先后有10万人次参观展览,对宣传《大刀记》小说、宣传《大刀记》电视剧和弘扬民族抗战精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全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第一个文物展,全国第一个有关抗日的展览。”
闫爱华还表示,翻拍《大刀记》,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更像是责任感的驱使, “40年是两代人,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去拍,再过40年,当年熟悉这个小说的人渐渐老去,翻拍可能就很难了,我们这是做了一个抢救性挖掘。”
电视剧《大刀记》已经播出完成,但是导演赵浚凯对这部剧创作经验和艺术规律的概括总结,一直没有停止。回想起来,赵浚凯说他把拍摄《大刀记》当做一次严肃的考试来对待,“我本人及我的主创团队,大部分都是山东籍的,我们在外面闯荡了十几年,现在终于有机会回家交答卷了。”这个案卷是否让大家满意,要观众说了算,让赵浚凯庆幸的是,“两块还保留下来,第一是突出我们浓郁的乡土精神和乡土概念,里面实打实的拍了一些宁津的特产和名吃;第二是里面关于大刀文化和大刀精神的宣扬,大刀精神里的忍辱负重、厚积薄发、外御强敌,我们通过各个不同的侧面把它汇总出来。”
“特色IP”和“微创新”的经典案例
在资深影评人、《影视独舌》创办人李星文看来,电视剧《大刀记》的成功有其必然性,是选择“特色IP”和进行“微创新”经营的成功案例(IP为著作权,内容版权的意思)。李星文把经典IP大致分成三类,“一种是文学名著,像《红高粱》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学名著;其次,就是红色经典,像《大刀记》,源自于红色经典,这是非常大的一系列;再有,就是民间传说,很多古装剧,包括山东台正在播的《石敢当》,都属于这一系列。”《大刀记》源于一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小说,在价值观和故事线上,不太可能有颠覆性的改变,因此改编翻拍在细节上进行“微创新”,塑造出令人印象最深的鲜活人物形象,“尤其山东姑娘敢爱敢恨,女一号、女二号经常在男主角梁永生面前就当面锣对面鼓的就争起来,梁永生经常很狡黠一笑就躲到一边,像看戏一样让姑娘掐起来。类似这种情感戏,在非常阳刚的气场当中捕捉细腻的情感,很有生活感。反面角色白眼狼和疤瘌四,我觉得用网络语言来说,他们也是一对好基友。中间人物王老头,是墙头草,更是编导安排给观众的一双眼睛,通过王老头这个万花筒能看到非常多彩的世界。”
与《大刀记》同时段播出的剧集的竞争,被李星文总结为“男人戏和女人戏的竞争,而《大刀记》能稳稳站到第三名,还是一种分庭抗礼的格局,说明《大刀记》所选择的阳刚、热血路线,有它的固定市场和群体。”
而山东大学教授周纪文也表示,通过《大刀记》还有此前的《红高粱》,山东卫视已经成功把民间传奇剧划归为自己的标签,依托山东的民俗、民情,让山东人看的有代入感,很亲切,让外地人看着觉得很真实、很新鲜,这些都源于细节和逻辑的真实。
参加《大刀记》研讨会的不仅有各路专家,还有热心观众,来自山东禹城的杨承田说起家人看《大刀记》时的反应,让在座专家都感到兴奋,杨先生说看电视剧《大刀记》时,不光看剧情,看完还要和邻居亲友进行讨论,“讨论梁永生的原型到底是谁,另外一个是地点争议,宁安寨到底在哪里?在宁津找不到这个地方,有的说是陵县,还有的说是宁津和乐陵交界处的北宁寨南宁寨,由于剧中经常提到龙潭街、郭家店、宁津城等等,杨承田远在东北的哥哥还要求他,‘弄个地图来’,通过地图寻找剧中提到的地方。春节外县亲戚来拜年,都要去看大刀记博物馆等等。”而小说《大刀记》也因剧集的播出而受到热捧,很多观众因为市面上买不到小说,而致电山东卫视相关人员索要,令人应接不暇。
此外,专家对《大刀记》传承“大刀文化”,宣传我省民俗、民情和地域文化发挥的巨大作用表示肯定。原小说作者郭澄清的后人郭洪志对山东卫视及《大刀记》主创人员的表示感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