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专访世界银行行长金墉 |
2014年被称为是中国深入经济改革的元年。这一年,随着经济改革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已经无可回避。所以李克强总理也分别用“背水一战”、“壮士断腕”,等措辞来形容改革的决心。那么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特别是经济领域的专业人士是如何看待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的呢?
今年7月,世界银行的行长金墉访华,受到了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接见。访华之际,杨澜获邀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让我们来听听他是如何评价中国的改革的。
• 中国需要的不是钱
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扶贫发展机构。通过发放低息、无息贷款,提供发展咨询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脱离贫困。中国曾经是最大的借款国,但是近年来,中国和世行之间的关系却发生了变化。
在金墉看来,现在中国并不需要世行提供的资金,而世界银行希望通过和中国政府的合作,为中国带来改革的知识,探寻中国发展模式。金墉说,近年来世界银行和中国的研发小组一起合作完成了城镇化问题的研究。在合作中,世界银行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实例带给中国,也从中国学到知识,然后共同提出计划,以备中国政府采纳。金墉还说,中国政府惊人的执行能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和很多国家的政府在施行大规模计划时的纠结相比。一旦合适的计划被采纳,中国政府可以很快实施。
世界银行长久以来,为需要帮助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意见,而这些国家却对世行“开处方”的方式感到厌恶。所以金墉明确规定,不论到哪里,世界银行都不要再“开处方”,而是要提供“诊断”。这之后,如果这些国家想了解全世界成功的项目的话,世界银行还会提出可能的治疗计划。
• 中国改革之路难在坚持
2012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发布了一个名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报告。报告写道:在经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到达另一个转折点,需要再一次进行深刻的战略转变。在联合报告中,世界银行实际上对中国进一步改革给出了一个相当宽泛而审慎的计划。但这一报告在当时颇受争议,甚至有人冲进发布会现场进行抗议。
金墉说道,报告发布以来的两年内,中国的改革和当时这个报告里的一些措施不谋而合。更加注重于内需,从侧重于投资和出口的模式转向更加侧重于服务与消费的模式等,都是中国改革之路上的大步伐。同时金墉表示,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是当我们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下去。中国现在正进行着从浅水区向深水区的探索,金墉深信即便是在增速下降的时候仍然需要继续沿着改革的道路走下去,建立起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他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致力于改革的脚步并未停下。
•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模式
这份报告同时写道,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30年,现在可能面临快速放缓的危险,导致中国银行业和其他产业问题恶化,引发危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于2006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有着史无前例的巨大经济规模,加之中国的情况复杂多变,人们对当前经济形势并不乐观。金墉却认为,从城镇化到教育、医疗等所有不同的领域,我国政府都保持着绝对的掌控。除此之外,此次访华期间,金墉还看到了中国人民极为迫切的愿望。他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我们将人民的迫切愿望,和领导人切实希望向世界其他国家学习的愿望融合在一起,在金墉看来,那就是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所需要的模式。
• 我曾反对过世行
二十年前金墉曾在纽约街头抗议过世界银行的某些政策。当时的世行十分注重于促进经济增长,但致力于医疗卫生事业的金墉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看到这些政策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金墉认为,经济增长不仅仅是指GDP意义上的增长,还必须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正是由于金墉这种注重发展的长远眼光得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欣赏,在重重质疑声中,金墉成为唯一一位没有经济学背景的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十分认同他的履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长期在发展中国家工作,并一直努力解决发展的问题。世行近年来吸收许多与金墉有着相似背景的工作人员,金墉认为他们共同带给世行一种识别力,通过注重发展的长远眼光来识别接下来世行需要做什么,那些正力图解决问题的人们需要什么。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杨澜访谈录》,8月24日北京卫视22点40播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