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大一些,再大一些,一个人要唱出三个人的声音。 ” 8月8日下午,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并非演出时段,却坐满了数百名合唱爱好者。说话的是91岁的合唱指挥名家严良堃,声音洪亮,底气十足。舞台上,严良堃正在为一支由中老年歌者组成的民间业余合唱团——音海合唱团指导演唱。这是国家大剧院八月合唱节“合唱大师班”活动的一次生动的“音乐公开课” 。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严良堃全程站着,边讲边指挥。有人心疼,“您这么大岁数了,干吗不坐着讲啊? ”老人笑答,“哎呀,我们搞指挥的就是命苦,必须得站着,不像人家拉提琴、弹钢琴的,可以坐着。 ”
当天的排练曲目是《阳关三叠》和《垦春泥》 。在排练古曲改编的《阳关三叠》时,严良堃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说起,一直讲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带着这首合唱曲到世界各国演唱,因为是中国的千年古曲而更加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然后他指挥合唱团一段一段地排练,一句一句地细“抠” ,从音色、速度、力度到情感,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纠正、调整,甚至连每一句唱词的重音该放在哪个字上,都明确告知合唱团员。一个多小时过去,严良堃带领合唱团将两首作品“抠”了下来。完整演唱一遍过后,合唱团演唱的音色和味道明显比开场时强了很多,团员们都为自己的进步欣喜不已。
可能是为了让大家放松一下,严良堃转身面向观众席,打算为台下的观众介绍一些合唱知识。考虑到参加本次八月合唱节的各国合唱劲旅带来了很多无伴奏合唱作品,他便讲起了这种特殊的合唱形式。“中国有句古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其实是用来形容人声的美,意思是说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咙唱出的歌曲动人。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其实中国有很悠久的无伴奏合唱传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比如侗族大歌,张嘴唱来音就很准……但现在人们慢慢懒了,光靠钢琴来定音,殊不知钢琴的音高其实也是人规定的啊! ”在严良堃看来,无伴奏合唱是合唱艺术的一种高级形式,而音乐最能让人了解、让人明白的还是人声。
15岁拿起指挥棒,从1938年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到1940年首次指挥孩子剧团公演《黄河大合唱》 ,从指挥国庆献礼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到担任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千人合唱首席指挥,严良堃一路走来,迄今已经在指挥台上度过了76个年头,指挥各类演出上千场。直到今天,他依然牢记着老师冼星海的教诲:“学指挥基本功一定要过硬,要勤学苦练,所有的技巧都要学得准确而扎实,但是在指挥群众唱歌的时候,不要仅仅流于技巧,因为指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而不是表现指挥家自己个人的能耐。 ”这句话,成了严良堃一辈子的座右铭。他表示:“合唱指挥被很多人感觉就是在台上打拍子,但我觉得一个合唱指挥的工作主要是在台下。台下主要做的工作是对作品的理解、设计以及对作品的精心排练。指挥站在台上,动作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多,收敛一些比较好,否则会影响观众欣赏音乐。 ”严良堃一边说着,一边故意做出一系列花哨而略显夸张的动作,“看,像我现在这样可不行。指挥在台上表现的是音乐,而不是自己! ”
在谈到与非专业艺术团的合作时,严良堃表示,合唱实用性比较广泛,有的业余合唱团希望自己能够向高水平的合唱团看齐,所以他们非常努力,请高水平的指挥来指导。但还有一些合唱团是为了自我娱乐,他们不太讲究声音的技巧,唱了歌就快乐。但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不影响对作品的美好表达。
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新荣
票务代理:永乐票务
订票电话:4006-228-228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