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国家一级演员、笙演奏家伊永仁觉得这几天的生活节奏快得跟他的年龄和体力有点不符。7月6日晚他结束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又花费3个小时把内蒙古民歌《鸿雁》的伴奏改编成适合芦笙演奏的音乐并录制成伴奏带。凌晨4点,北京的天已经微亮,伊永仁开始打包行李,6点半准时到达北京市文联。7点半,由北京市文联组织,4辆满载百余位首都艺术家的大巴车从北京出发,前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开展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和慰问演出活动。在车上的6个小时,伊永仁也不敢休息,因为晚上7点半是首都艺术家到内蒙古的首场演出,吹了几十年芦笙的他不禁担心起来,一次都没有排练过的《鸿雁》会不会砸了首都艺术家的牌子?途中,伊永仁戴着耳机,听着几小时前录制的伴奏带,心里一次次排演着……
与此同时,赤峰市平庄矿区太阳石艺术团的演员们正在平庄镇文化宫进行紧张的舞蹈排练。7月8日晚,他们将在这里与首都艺术家同台献艺。几天前,760个座位的文化宫剧场演出票已经售罄,当地政府决定以电视直播的方式为矿区16万人献上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61岁的演员王胜林是矿区退休的外科医生,生在北京,长在唐山,上世纪60年代作为知青来到内蒙古,后来就把家安在了这里。最近一次他回北京是在两年前,回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国家大剧院听京剧。“我们这里的很多知青是从北京和上海来的,有的还到北京的院校进修过,欣赏水平高着呢。相信首都的艺术家不会让我们失望。”王胜林说。
“您听过《鸿雁》这首歌吗?”到达赤峰市喀喇沁旗后,伊永仁没顾上休息,就向当地居民打听对《鸿雁》的熟知度。“听过,我们这儿好多人都能唱,还根据这首歌编了很多舞蹈呢。”得到满意的答复,伊永仁心里有了底。
“哪怕延时,也一定要加节目。”演出前,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针对是否在15个节目的基础上再加节目,询问了当地的组织部门,得到了不容置疑的答复。“别以为节目单上没你们的节目就放松了,没节目的要随时做好加节目的准备,有节目的要做好返场的准备。”陈启刚在演出前的总动员也不容置疑。于是,7日晚在演艺中心礼堂,魔术师李学义由场前预热又加演了20分钟的魔术表演;独唱演员王旭也由一首独唱加演了一组民歌串烧;口技演员冀勇考虑到当天是抗日战争爆发77周年,精心准备了一组战争题材的口技表演。此外,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男女对唱《北京叫卖声》、杂技《中国芭比——集体空竹》等表演令观众眼前一亮,很多买不到座位票的观众索性坐在台阶上看演出。
轮到伊永仁上台,已过晚上9点半。一曲欢快的原创曲目《火车进侗乡》吹完,伊永仁抛出了芦笙版的《鸿雁》,两位来自喀喇沁旗乌兰牧骑的女演员担任伴舞,他们的合作是在半小时前才敲定的。“我们的主题就是北京—内蒙古手拉手,这样的互动可能是对‘鸿雁传情’的最好阐释。”伊永仁说。
这样的合作同样出现在平山矿区的演出现场,不过伊永仁又“加料”了。直到上场,太阳石艺术团的两位伴舞演员才意外收到了伊永仁送的礼物——五彩纱巾,它也因此成为演出的道具。“太意外了,我们也是上场才知道的,但就跟约好了一样默契。”参与伴舞的太阳石艺术团演员宋学佳兴奋地说。
“首都艺术家下基层演出,就要跟老百姓互动起来,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场上场下一片欢歌笑语是最重要的。一场演出下来,哪怕当地百姓记住两个有北京特色的艺术门类,我们文化交流的目的就达到了。”陈启刚表示。未来一周,首都艺术家还将走进赤峰市巴林右旗和林西县以及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和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等地的牧民家庭、基层百姓中开展至少8场文艺演出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李雪)
票务代理:永乐票务
订票电话:4006-228-228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