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表演传统吕剧《姊妹易嫁》(资料图) |
进入艺术学校,到如今舞台上的“挑梁”演员,6年的专业学习,在实现传承班学生华丽蜕变的同时,演出也向观众展示了该校在培育地方戏曲人才、传承齐鲁传统文化中的优异成果。
探索“科班+学院”教学模式
6月28日,当笔者走进后台,演员们已经装扮整齐,等待出场亮相。看着朝夕相处的孩子们上场表演,作为吕剧传承班的辅导老师,李萍似乎比他们还要紧张。“这是我们手把手教的学生,从身体训练、圆场、把子等基本功到短剧课,再到整出传统剧目的学习,经过五六年刻苦历练,他们已经基本掌握、基本成熟了。”介绍起吕剧传承班的学生,李萍难掩心情的兴奋。
吕剧传承班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与山东省吕剧院合作举办的首届地方戏专业,教学中,该专业创新了“科班+学院”式的地方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在完成戏曲基训课程后,粗略地划分行当、选择剧目,由省吕剧院选派有舞台经验又有教学实践的教员指导剧目实践。”据该校副校长逄焕泽介绍,目前,董家岭、李萍、李肖江、胡静华、马常委等省吕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演奏员都曾到该校授课。
“本校老师督促学生的基本功学习,而我们主要侧重于剧目的传带。”李萍告诉笔者,由于学生年纪小,许多教学环节只能一招一式地教授。“开始先让他们照着做,等到积累丰富了,再告诉学生如何体验、感受,由内而外地诠释角色。”谈及“科班+学院”式的教学思路,李萍认为,该模式照顾到了戏曲演员在成长中的各个方面的诉求。
剧目纷呈凸显扎实功底
在6场的毕业汇报中,除了上演《姊妹易嫁》、《借年》、《小姑贤》、《井台会》等吕剧经典剧目外,《行路》、《卖水》、《潇湘夜雨》等由越剧、京剧、秦腔等兄弟剧种移植的剧目也精彩亮相。“这些剧目有的以唱功见长,有的需要做功表演,有的考验演员的水袖、圆场等技巧,选择这些剧目片段一方面在于为学生打牢基础,另一方面,也从剧目上体现了对吕剧人才的传帮带。”李萍说。
《姊妹易嫁》是山东省吕剧院的传统保留剧目,此次汇报展演中,这部剧目亦是一场重头戏。在6月28日的演出中,剧中姐妹二人——素花与素梅由任婧与翟晓晨饰演,两位年仅18岁的演员把姐姐的嫌贫爱富与妹妹的深明大义诠释得别有韵味,“怪不得昨晚结灯花”等对唱赢来喝彩不断。而在《行路》、《秋江》等剧目片段中,小演员们娴熟的水袖、圆场、揉步等技艺也赢得一致叫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吕剧传承班学生还担任了现场主弦(坠琴)、扬琴、三弦、铙钹等文武场伴奏任务,为观众一展了该专业齐备的人才实力。
储备人才焕发地方戏活力
“近年来,戏曲后备人才青黄不接,是各个剧种都面临的现状。”逄焕泽告诉笔者,付出多、不确定性因素大、成材率低等现象是戏曲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为把脉这一难题,在省委宣传部的扶持下,学校已全部免除了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加上与省吕剧院、省柳子剧团等院团合作办学,在剧目传承、师资配备上都有了很好的保障。”逄焕泽说。
来自莱州市的姑娘任婧,从小跟随姥姥学唱吕剧,11岁考入省文化艺术学校吕剧传承班。现今,刚毕业的她已与班上其他10名同学一起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班深造。“在学校6年,我们每个学生至少完整地学下了七八出传统经典剧目。有了这些剧目做基础,不管再学习还是演出,心里都有底儿。”任婧说。
首个地方戏专业的结业也令省文化艺术学校出人、出戏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业内认可。“除吕剧专业外,经过对地方戏剧种人才情况的调查与论证,柳子戏专业、山东梆子专业也于2010年、2013年面向社会招生。”据逄焕泽介绍,目前该校戏曲专业在校生近300人,除常年招生的京剧班外,地方戏剧种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专业院团,为省内院团的人才梯队建设补足了后备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孙丛丛)
票务代理:永乐票务
订票电话:4006-228-228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