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资料图) |
我们总是很难踩着点儿观看剧院的演出,或者没有提前了解背景信息就被动地开始欣赏一场表演。除了品茗、上网和翻阅节目单,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观众一边消磨等候的时光,一边进行观赏的预热?在为表演艺术搭建舞台之外,剧院对艺术本体的延续还有其他方式吗?
6年200余场展览,超过1000万观众,国家大剧院无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剧院在北边的水下廊道东西展厅、艺术沙龙、现代艺术馆和可利用的公共空间构建出5000余平方米的广阔空间。如果说剧场里的精彩演出只能浓缩在一两个小时里,那国家大剧院的展览则从容地铺陈开每部作品,呈现其文化内涵和幕后细节。
剧院办展,提供一种新视角
将博物馆搬进剧院,在国内外都早有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文化机构、商业机构博物馆化的趋势就已出现。这些机构把注意力转移到过去只有博物馆才具备的收藏、展示,甚至研究功能上,展览规模或大或小,藏品来源于自身收藏或租借。”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说。安来顺曾在奥地利维也纳、荷兰阿姆斯特丹、法国巴黎等城市的知名剧院看到过不少此类展览,这些博物馆每天接待大量的艺术爱好者。在流行跨界融合的今天,国内剧院办展正成为风尚。坐落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其四层约1300平方米的空间即为国内首家展示话剧艺术的专业性博物馆,漫步其中,可一睹郭沫若、老舍、曹禺等戏剧大师的手书文稿、导演手记、往来信件等,堪称北京人艺的活历史。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争鸣表示,剧院办展览并非易事,“历史上的剧院是不具备展览功能的,所以公共空间面积都不大,没有专门展厅,或只能在稍微大些的空地上举办小型展示。而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最高表演艺术中心,在建设之初,展览会议、艺术普及功能便被考虑其中。”
“剧院展览的特殊价值正在于它介于博物馆与剧院的中间地带,位置上的模糊性恰恰带来内容上的丰富性。基于这种中间地带,剧院的展览可以为反观表演与展示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策展人徐冰表示。
打造多维度艺术体验模式
“很难想象,欣赏完用竹子做的奇异乐器,晚上就能看它们是如何演奏出动听的音乐的。”在近日开幕的“绿韵——竹乐器暨竹文化艺术展”上,200余件世界竹乐器、竹工艺品集中亮相。一位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荷兰籍工作人员在欣赏《翠竹清风·天籁之音——世界环境日主题音乐会》前,参观了这些展品。
目前,国家大剧院的展览主要分为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和文化遗产3类。提及这些展览,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部长刘欲晓如数家珍:2009年的“今夜无人入睡——歌剧艺术主题展”展出了普契尼、威尔第等作曲家的珍贵手稿、舞美设计图、老海报及拍摄于1915年的普契尼的唯一存世视频,让观众看到了歌剧圣地意大利的艺术珍藏;2010年的“高山流水——古琴艺术展”举办了24场讲座,现场的古琴演奏和制作工艺展示,掀开了古琴艺术的神秘面纱;2011年的“兰苑芳鳌——中国昆曲600年全景”特展,仅存一本的《昆剧全目》抄本、周总理特批黄金制造的戏装和折子戏演出等让人惊叹……据统计,仅2007年至2012年,国家大剧院的128场艺术展览就累计接待了720万人次观众,同期参观的观众达到了261.1万人次。通过展览进行的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已超百场。
“展览、演出、讲座三位一体,就是为了给观众打造多维度、立体式艺术体验模式。每场展览,我们都力图拉近艺术和人们的距离,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产生对艺术的认同,同时拓展剧院舞台边界,保护文化遗产。”国家大剧院院长助理李志祥表示。
剧院文保,慎之又慎
国家大剧院“高山流水——古琴艺术展”举办期间,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策展人陈非遇到一位专门负责古琴修缮的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可就是如此接近文物的人,都要借国家大剧院的展览机会才能得见这些古琴,可见这些文物的珍贵和文物展的级别之高。而“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九年回顾展”的玉石更为“娇气”:展品不能用手摸,戴的手套要时刻保持干净。
“动辄上千万元或上亿元,每个展览都让我们提心吊胆。”提及展品的价值,陈非表示。文物布展时,剧院只负责定展位,在柜子里安置文物等工作都是文物专业人员亲自动手。柜子封上后上锁,钥匙封在信封里,文物专业人员在信封上签字后交给剧院,但剧院并没有开锁权。某次展览,工作人员发现展柜里面玻璃没擦干净,又专门请来专家,开信封取钥匙。“展览工作就麻烦在‘文物’二字上,运输、保险、布展、撤展,所有环节都不能出纰漏。我们对每个展品都有湿度、温度的测量和记录,冬天干燥,湿度不够,就摆一杯水,或者用加湿器加湿;夏天湿度高,就要用干燥剂等排湿。”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的庞杰介绍。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雪)
票务代理:永乐票务
订票电话:4006-228-228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