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质》海报 |
(来源/《综艺》 编译/菜头)加拿大导演阿托姆-伊戈扬这部火候过猛的新作呈现了一个荒诞的女童绑架案件,影片试图构建起的隐喻和主题显得混乱不堪。
作为阿托姆-伊戈扬的第14部作品,在冬日阴灰的天空下展开的《人质》,讲述了一个关于离去的孩子和悲伤的父母的故事,而这一环境和人物的设定,也是本片与导演的名作《意外的春天》唯一的共同点,难以想象,这部拙劣的惊悚片,竟然出自一个曾经两次走上戛纳领奖台的电影人之手。这部新作中依然可见标志性的伊戈扬元素:负疚感、丧亲、偷窥工具、非线形叙事,但与这些混搭的却是刑侦类美剧式的设定,毫无说服力的情节白瞎了出色的卡司,故事与去年的电影《囚徒》撞车,却被后者甩开好几条街。在戛纳首映的不久前,传出了此前有意买下影片北美发行权的A24公司反悔的消息,祸不单行,映后来自媒体的一片嘘声,让伊戈扬这位戛纳常客好不尴尬。
自2009年的《克洛伊》和最近上映的《魔鬼绳结》后,伊戈扬拿出了连续第三部烂片,这个消息让人无奈,却也并不出乎意料。但《人质》更令人失望的地方在于,起初它抛出了一些隐喻和概念的苗头,让观众好生期盼,以为二十年前那个拍出过《情色酒店》和《意外的春天》的伊戈扬又回来了。
延续了导演的一贯作风,《人质》的主人公又是一群遭遇心理创痛的人物,在时不时出现插叙的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他们之间相连的命运。故事的主线是被绑架的九岁女童凯斯(佩顿-肯尼迪饰),她的父亲马修(瑞恩-雷诺兹饰)一次下车买食物之后,发现车上的女儿不见了。马修的妻子蒂娜(米瑞-伊诺丝饰)自此无法原谅丈夫的过失。但是影片很快就告诉观众,凯斯此前早就成为了一个儿童色情犯罪团的目标。
八年后,少女凯斯(艾莉克希娅-法斯特饰)被一个叫做米卡的可怕的男人(凯文-杜兰饰)囚禁在一个地下寓所。观众能够推测得到性虐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元素,但是却无法确知两人的关系,这一点让影片显得庸俗而肤浅。与此同时,米卡似乎沉迷于从这个失去爱女的家庭的悲伤中获得快感,他在蒂娜工作的酒店安装了摄像头,暗中窥视(甚至是操纵)着她。
似乎嫌情节不够混乱,剧本还设置了由罗莎里奥-道森和斯科特-斯比德曼扮演的一对专门调查针对儿童犯罪的警探,而这一对各有创伤的情侣在破案时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有时不太符合职业道德的手段。一边是性格强硬又富有同情心的妮可(道森饰)对蒂娜进行心理疏导,另一边则是情绪化的杰弗里(斯比德曼饰)怀疑马修是勾结犯罪团伙出卖了女儿,理由是他让自己想起“以前我认识的一个人”。
得益于导演的御用团队,影片的制作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师保罗-萨洛西在宽银幕上对于荒凉雪景的呈现,以及麦切尔-丹纳极具穿透力的配乐。演员方面,雷诺兹和伊诺丝的表演最具说服力,这对绝望的父母在其中几场戏里的表现令人动容。由于剧本的问题,道森和斯比德曼则是差强人意,而后来犯罪团伙盯上妮可的情节这一设置成了影片最为牵强的一个剧情发展。
看起来,《人质》想要做的是脱离悬念本身,呈现受害者、罪犯和施救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就程序争议展开对追求正义的探讨,这在影片中几次三番地呼之欲出。然而,影片始终无法在其B级惊悚片的外壳和艺术升华的尝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伊戈扬似乎没有为这部电影的类型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这两种可能的走向在影片中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效果。此外,导演在过去的作品中对于时间的精妙掌控,在本片中荡然无存(影片中的所有人物在八年前后甚至没有任何改变),这不仅没有如期制造出神秘的效果,反而让观众对影片本身的叙述感到困惑。
影片另一个不明智的选择,是在几个人物之间平均戏份,试图呈现每个角色痛苦的内心,但这恰恰稀释了影片的悬念效果,也让人物显得更加单薄。每一个人物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人质,他们臣服于愤怒、羞耻,以及难以启齿的冲动,这一点完全不出乎意料。但是看完影片,你会觉得,伊戈扬的创作才华才是那个还未被释放的人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