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 廖凡出身于演艺世家,父亲曾任湖南省话剧团团长,母亲原本也是演员,却因为出身问题而不得不改行做服装。他在省话剧团后台的服装间里长大,小时候经常跟小伙伴们爬到四层楼那么高,抱着幕布往下滑。同时,也感受到了地方话剧团一步步衰落的情形:经常玩耍的排练厅,终于越缩越小。
父亲年轻时就当上了剧团领导,不得不把精力更多地用在了烦琐的事务上。大学毕业的时候,廖凡跟父亲喝酒,说起以后的打算:想演什么戏,不想演什么戏。父亲知道这一行竞争多么激烈,劝他说:“你心气挺高啊。有戏就拍,别想那么多。”他回答:“但我还是想那么做。”
刚考进上戏的时候,廖凡还是个胖子,据其父亲回忆有160斤。但他自己挺有自信:“演员不一定要方头正脸浓眉大眼。那是县剧团的要求。”老师都把他们往艺术家的方向领,“国外学习表演会让你解放天性。一上来就让你脱光衣服,互相拥抱,敞开自己。但我们国情受限,没办法那么来,老师就让我们说心里话。”
“你当时说了什么心里话?”
他把头扭向别处:“不记得了。我也没什么心里话。”
当时的内地娱乐圈还处于纯真年代:上戏周围一圈都是平房,弹棉花的、修车的……现在却已经被兰博基尼的展厅取而代之。
这几年,恰恰是中国电影最为火热的时期: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新导演新演员纷纷涌现,却掩饰不了题材上的单调。他很羡慕韩国演员河正宇:既可以演《追击者》里的变态杀人犯,又能演《黄海》这样相对艺术的电影,还可以演《柏林》那样的商业大制作,同时也不会错过《恐怖直播》这种小型的精彩类型片。而他却一直无法在内地电影中明确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通用形象。
有记者问他渴望出演什么角色,他回答:“你这样问一个职业演员真的太残忍了。我想演的那些角色,大部分这里都没有。”
资深圈内人这么评价他:“在这个时代,总是必须在演员和明星之间做出选择。假设中国电影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像好莱坞或者韩国那样,演员和明星真正合而为一,廖凡会非常受欢迎。但中国电影尚未达到,中间还有一个时间差。廖凡是个好演员,这是公认的。之前一直靠量的积累,这次终于有了质的变化。”
廖凡不是一个好的交谈者,对任何问题显得过于小心翼翼。有朋友戏称他是:“句号先生”和“省略号先生”。但同时,他又能绘声绘色地描述氛围。他对着一个根本不需要听这些细节的日报记者,认真讲起拍《白日焰火》时的一个场景:拍隧道里那一场戏时,他如何在大雪中躺了很久不见任何动静,用眼睛的余光瞥见拍摄已经停止了,原来是摄影助理被压在车下了;他讲述自己如何走过去,轻轻抬起摄影助理的头,看见摄影助理的脚在微微抖动;他讲起自己躲在头盔里大哭,打开头盔时一阵热气扑出,露出他一张模糊的脸……但他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些最场面化的记者提问。
这使得廖凡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跟娱乐圈格格不入又嵌入其中。更多关于廖凡的影帝之路,敬请关注《智族GQ》4月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