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由“90后”编剧、“80后”主演、成本不足5万元的学生话剧《蒋公的面子》 ,已全国巡演130余场、美国巡演10场,不仅场场爆满且创下千万票房,并一度成为热门文化事件。3月底这部戏将第三次来深圳演出,刚开票不久便售罄,主办方不得不在30日下午加演一场。这部戏由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大三学生温方伊创作剧本、该系系主任吕效平任导演,演员均来自南大艺术硕士剧团。这部戏缘起1943年蒋介石就任中央大学校长,曾请中文系三位教授时任道、卞从周、夏小山吃年夜饭,三位教授在“给不给蒋介石这个面子”的问题上争执不下……导演吕效平当时给出命题作文,时为大学生的作者温方伊把这“开头详细,却没结尾”的传说,变成了可演的剧本。
《蒋公的面子》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面对强权时的复杂心态,特殊的题材与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令该剧破天荒地演绎了“脚板底下绑大锣——走到哪响到哪”的上座奇观,创下校园戏剧演出纪录,甚至成为“中国的文化事件” 。若问: 《蒋公》 (简称,下同)何以这么有面子?一言以蔽之:是它成功地继承了“五四”以来启蒙文化的脉络,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追问勇气和自由大胆的表现内涵,为当代戏剧乃至整个文艺创作撑开更宽阔的表现空间和发展路径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回放《蒋公》 2012年5月南京大学110年校庆期间在南京大学大礼堂首演情景,用“反响强烈”毫不为过。校内连续演出30余场, 2012年12月启动社会公演, 2013年开启全国巡演。2013年4月入围现代戏剧谷2013 “壹戏剧大赏”年度小剧场戏剧奖。这部大学生创作的话剧,居然将北京人艺的朱琳、蓝天野、濮存昕、杨立新等大腕吸引到现场,真是好有面子!其“一票难求”之盛况,按网友的说法,真乃“南大神剧”也!
事实上, 《蒋公》并非尽善尽美,剧作本身显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憾,但对于该剧,作为“上帝”和“衣食父母”的广大观众显然是满意的。这源自话剧作者、大学生温方伊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
创作精神。在动笔之前,她大量“吃进”民国时期各种相关素材。按照吕老师的要求,温方伊在创作剧本之前,广泛深入地搜罗和披阅了陈中凡、胡小石、汪培江等人的史料,以及许多关于南大中文系老前辈的文字记载。
《蒋公》公演后,在网上被炒得火爆。很多网友认为,从该剧看到了大学校园话剧兴起的希望。但如果仅限于这样的评价,显然太低估了《蒋公》的多重价值和影响力。在笔者看来,这部话剧显然不能划归本体论意义上的校园话剧,它更应该归属更高层级、更大范围的认识论意义上的社会话剧。它既是校园的又是社会的,既是艺术的也是政治的,既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用导演吕效平的话讲:“ 《蒋公的面子》之所以火,不是因为戏里有抗战和‘文革’的悲剧,而是因为人性中永远不可能改变的悲喜剧性,因为我们自己这种卑微的状态。 ”
说到面子,其中可谓是饱含着文化因子。中国人历来最讲面子,此乃民族文化DNA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面子’是人之为人的必要因素。尊严也好、虚荣也罢,这是人自觉高于其他生灵的地方。文人由于‘傲气’ ,尤其放不下‘面子’ 。 ”按照编剧温方伊的诠释,她其实“不喜欢时的冲、卞的滑、夏的冷” ,可她还是以创作者冷静客观的姿态对他们抱以“理解之同情” 。而简单的“饭否”问题,让剧中三位大学教授纠结不已,剧情由此展开喜剧性的一面。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既往的事件需要梳理。也许历史上的许多事情被人们忘记了,而另一些事情却被清晰地记忆下来,甚至被捕风捉影地虚构出来。对这个传说兴趣的增长,实际上是高校乃至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自己当下生存状况和对自己主观精神状态的反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话剧《蒋公》无情而大胆地撕开了文人的“里子” ,是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和人文操守的追问,更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独立自由精神的呼唤。再联想到当下深受商业侵袭的高校环境,就不难知晓《蒋公》何以这么有面子的答案了。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周思明)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