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上任刚“满月”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放了放剧院里繁忙的工作,带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心愿》和《小卡车·变变变》剧组,来到山西省大同市进行“温暖童心——经典儿童剧走进校园”公益演出。在文化部艺术司演出处、戏剧曲艺处工作过,在国家京剧院担任副院长并主持过工作的尹晓东对一个院团如何更好地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到了中国儿艺,他首先抓的是剧目创作和公益演出。“今年,国家财政对各文艺院团公益演出的补贴政策有所调整,目前尚处于调研阶段,中国儿艺率先走到基层进行公益演出,是多年来对艺术润泽心田深有体会的结果,也是国家艺术院团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尹晓东说。
送来欢笑和感动
3月17日至21日,大型儿童剧《心愿》和灵活机动的趣味益智剧《小卡车·变变变》走进大同市卫生学校、大同市一中、金色摇篮幼儿园等学校和幼儿园进行了23场表演。在2013中国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获奖的新创剧目《心愿》取材自真实人物故事,讲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蒙古族小姑娘托娅渴望当上升旗手,梦想着有一天能到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仪式,却最终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一位双目失明的小妹妹琪琪格的故事。最后,重见光明的琪琪格带着托娅的心愿到了北京天安门。在大同市卫生学校驻场演出的《心愿》适合初中生和高中生观看,剧中所表达的纯真愿望、朴素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温暖,每每让学生热泪盈眶,观众送上的掌声更是难以计数。
《小卡车·变变变》上半场颇具启发性、趣味性,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在演员手里瞬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下半场则着重讲述了一个以小卡车为主线的趣味故事。《小卡车·变变变》只有3名演员和4名舞美工作人员,可以深入到学校的操场和普通的教室演出,这部更适合幼儿园和低年级小学生观看的儿童剧让孩子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学会了自信地表达和大胆地想象。
让观众学会思考尚需努力
尽管是第一次看儿童剧,孩子们却很快就学会了如何与演员互动。当《小卡车·变变变》的演员一边表演一边问“用拖把、勺子和夹子可以变出什么?”时,小朋友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是小女孩”。看完演出后,上小学一年级的贾锦瑞告诉记者:“儿童剧比电视上演的动画片还好看。”
为了让大同市更多的孩子看上一场儿童剧,中国儿艺的两个剧组以每天演出2场至3场的演出频次超负荷运转。即便这样,大同市40多所中小学校的学生中也只有一小部分能看上演出,很多学校的校长在演出后纷纷表示希望再加演一场。
虽然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但由于看戏的机会少,很多观众还没有学会如何对剧目进行深入思考。在《心愿》中担任演员和副导演的毛尔南近年来随剧院公益演出走过不少地方,对于基层观众,他用了“质朴”两个字来形容。“我跟一个北京的学生家长进行微博互动时,他告诉我他的孩子看了3遍《心愿》,每次看完都会有诸多感慨,而大同的孩子们可能只有一次观看的机会,他们会被剧情触动,但很难深入地思考。”毛尔南说,他在刚刚结束不久的香港艺术节上观察到,当地的学生观看戏剧时是一种很“稳定”的状态,在中场休息时,会自觉地相互交流对剧目的思考。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在孩子的灵魂塑造时期给予他们鼓励,但目前戏剧的普及性还不够广,这种观演氛围的培养在很多二三线城市还需要很长时间。
公益让演出之路越走越宽
为了让更多平时接触不到儿童剧的孩子看上一场戏,自2007年起,中国儿艺在“文化下乡”公益演出的基础上,又开设了“经典儿童剧走进西部”公益演出活动。7年来,中国儿艺通过这项活动走遍了西部12个省区市,公益演出近500场。
对于公益演出的重视也让中国儿艺颇为受益。总结多年来的公益演出,中国儿艺演出部主任赵寒冰说,中国儿艺通过公益演出,与各地建立了3种合作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从公益演出发展为商演,2012年,中国儿艺《特殊作业》、《小卡车·变变变》在贵州省遵义市进行29场公益演出,初步培养起当地的儿童剧观众群,2013年在文化部“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的引导下,当地主动与中国儿艺联系,邀请中国儿艺再次到遵义进行一次低票价的演出;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公益演出在当地建立演出创作基地,比如,2013年中国儿艺在新疆哈密演出后,就与当地签约建立演出创作基地,增多了与当地合作的机会;第三种方式则是与当地的演出品牌合作,中国儿艺到山西大同的演出引起了反响,负责对接工作的大同团市委书记李纬表示,等到大同市大剧院建成后,一定向有关部门建议邀请中国儿艺合作进行开幕式演出。
“基于让儿童剧的普及更深入人心、范围更广的考虑,中国儿艺今年起将公益演出范围扩大至全国,主题为‘温暖童心——经典儿童剧走进校园’。同时,我们注意到最近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我们也将发挥国家艺术院团的作用,创新公益演出的形式,参与到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当中。”尹晓东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立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