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除了苏昆外,还有在各地流布的地方支脉。新叶昆曲即是清末金华昆曲流传并遗存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的一脉,与它的另一脉“宣平昆曲”并存,分布于建德、兰溪、金华、武义一带。新叶昆曲是昆剧园里的一朵奇葩,她带有些许泥土的气息,少了些宫廷脂粉气,有种别样的芬芳。2009年,新叶昆曲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又入选浙江省非遗十大新发现,对新叶昆曲的保护与传承由此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究竟应如何保护、传承,在笔者看来应从实际出发,符合时宜地开展保护工作。
古村落保护应形神兼备
2007年,建德市政府启动了新叶古村落综合保护工程,并明确提出该工程是一项文化工程,不仅要保护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还要加强对新叶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鲜活的文化能得到活态传承。
新叶古村有着800余年的历史,明清时期的祠堂、古塔、古寺和古民居仍完整保留,因此被海内外古建筑专家誉为 “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新叶村的整个群落建筑,以五行九宫布局,包含着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走进新叶村,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村里的街巷有上百条之多,这些密密麻麻的街巷宽的近3米,窄的只有80厘米。两侧房子高而封闭,巷子窄而幽深。高大封闭的白粉墙,将一户户人家包围在一个个窄小的天井院中,纵横交错的街巷将户与户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构成一幅体现神秘古老文化的立体图。
如果说古民居是新叶古村的“形”,那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为新叶古村落增添了独有的“神韵”。热闹非凡的“三月三”庙会习俗、典雅古朴的婚丧嫁娶文化,特别是被人们称之为“山乡幽兰”的新叶昆曲,更是新叶古村落整体保护工程中的文化核心。因此,对新叶古村落的保护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其古村落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能彰显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也为新叶昆曲的传承营造了更为惬意的文化生态空间。
借助乡村旅游重放光彩
古村新叶,是全国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村之一。这几年,当地以古村、古寺、古塔、古祠等为主要景点,通过对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的挖掘,已将其打造成集观光休闲、艺术采风、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
新叶古村乡村游的开发,为新叶昆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人们到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感受乡村那种自然纯朴的文化风情,寻找那份野趣。如何在众多的乡村旅游中独树一帜,把人们吸引过来,关键要在文化上下功夫。新叶文化是新叶村的身份证,千百年来在这里积淀形成的耕读文化、宗祠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都是新叶最为珍贵的遗产,而新叶昆曲则是其中最为璀璨的章节。把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呈现在游客面前,能让他们在游玩中品味到乡村的文化魅力,体会到乡村游的精神价值所在。与此同时,乡村游也能为新叶昆曲的演出带来源源不断的观众,有了观众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新叶昆曲也就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相信在新叶村众多古戏台上,新叶昆曲能再次得以绽放。
加快组建专业剧团的步伐
建立剧团是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想让新叶昆曲焕发生机,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把新叶昆曲团组建起来。
《中国昆剧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记载:新叶村上有个昆腔坐唱班,叫“义庆会”,具有比较长久的演唱历史。1931年前后,曾聘请徐春聚昆班的艺人来村上教戏。后从兰溪伍家圩昆腔班购得一批戏装道具,于1958年成立了新叶昆剧团,演出于建德和兰溪等地的农村,颇受观众好评。1965年剧团解散,戏装在“文革”中被毁。据悉,新叶昆剧团规模最大时有30多人,出现了AB角。方圆四五十里,只要有庙会,都会被抢着请去。后来,当地一些老艺人也曾建言恢复新叶昆剧团,但一直未果。
就笔者观察,目前成立新叶昆剧团难点有三: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认为办不办剧团无所谓,没有剧团新叶昆曲照样可以传承下来;二是有畏难情绪,认为新叶昆剧团都解散几十年了,现在说办就办并非易事;三是资金和人才紧缺,心有余而力不足。
虽然组建剧团的确困难多,但从目前看也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各级政府对新叶昆曲的重视程度高,而且对其的经费投入也越来越多;其次,传承人还健在,目前村里有20多人还会唱并且非常热心发展昆曲事业;第三,新叶昆曲与婺剧有很多相通和相近的地方,有建德市文化馆和当地婺剧团的大力支持,新剧团在导演、舞美、音乐等方面可以资源共享。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新叶昆剧团的组建不能贪大求洋,再走以前县级剧团的老路,而是要求小求精,做强做优。
目前,当地已组建了新叶昆剧少年班,由新叶昆曲传承人叶昭标和叶庭标两位老艺人担任指导老师。14名少年学员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双休日还会在村里集中学习,这一尝试让我们看到了新叶昆曲传承的希望。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叶 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