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以下简称“讲堂”)于2000年5月开始运行,作为校园剧场,14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在弘扬高雅艺术、繁荣校园文化、服务素质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平均每年承接文艺演出百余场、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促成各类艺术形式在校园内百花齐放,不但成为北京大学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之一,也成为国内高校阵营里的高雅艺术阵地。
从功能定位和运行模式来看,讲堂既不等同于一般校园礼堂,又不等同于一般社会剧场,而是具备处于介乎二者之间的特殊性: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下,在不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的、坚守“服务师生,繁荣文化”的运行宗旨下,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挑战。这种运行模式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例,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北大讲堂在探索前行中不断总结和积累,逐渐摸索出符合自身特征规律的发展之路。
携手艺术团体,共建校园演出特色——坚持“高品位,低价位”
通过共同运作演出项目,北大讲堂多年来和中央芭蕾舞团、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国家话剧院、国家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英国TNT剧院等中外高水平艺术团体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音乐、舞蹈、话剧、戏曲等各门类艺术均有充分展示。
在普及高雅艺术的共识指导下,剧场和剧团双方共同确立并始终遵循“高品位,低价位”的原则:低价位,即从10元、20元售票价起步,确保大学生有能力走近艺术,既扩大高雅艺术的受众面,又践行“服务师生”的运行宗旨;高品位,是对高雅艺术和青年观众负责,确保大学生足不出校即能欣赏到一流艺术作品——双方努力引导营造出一种“买低价票看高水平演出”的校内演出氛围。
此外,讲堂还与众多艺术团体以讲座、互动、交流等各种形式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并陆续打造出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演出,如“北京大学新生音乐会”“新年芭蕾音乐会”“北大昆曲剧场”“北大京剧场”等。
依托人文底蕴,确保长效合作机制——坚持“高标准,低姿态”
众多演出单位最初选择讲堂,这有其客观原因:北大具有近百年的美育教育传统,校内师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渴望文化艺术的熏陶,并对高雅艺术理解和领会相对深入,容易产生共鸣。如讲堂运行初期承接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的《狂飙》,3场演出场场爆满,且当剧中《国歌》奏响时,现场2000余名学生观众全体起立,场面感人;2006年讲堂与北方昆曲剧院联合在多功能厅小剧场推出“北大昆曲剧场”,每个月两场昆曲演出得到北大观众热烈欢迎。
如果说,是“高等学府,百年底蕴”吸引了众多艺术团体走进讲堂,那么,恰恰是在共同运作项目过程中,演出方切实感受到讲堂在为艺术服务过程中的“高标准,低姿态”,稳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为了认真履行东道主的责任、提供一流剧场服务,讲堂不断改进剧场硬件设施设备条件,多方引进艺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内部管理规范水平,申请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力争与国际化标准接轨,为国内外艺术家创造良好条件。
正视市场因素,力争两个效益双赢——坚持“高视角,低重心”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演出市场,演出单位和讲堂携手弘扬高雅艺术、培育青年观众,同样需要考虑成本。在“高品位,低价位”的运作模式下,讲堂确保10元至60元的学生票价,并逐步尝试划出一部分VIP票区面向社会出售,既扩大了艺术受众群体,又相应提高了票房收入。与此同时,讲堂合理利用2167个座位的观众厅大剧场和可容300名观众的多功能厅小剧场,根据运行成本和节目受众面,将演出在大小剧场间进行科学分流。
然而,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就不能将视角局限在高校圈子中,而要考虑国内外演出大气候,着眼首都演出市场大环境,发现并争取其中的机会和资源。近年,讲堂始终坚持“高视角,低重心”,在充分审视自身发展局面、认真考虑师生欣赏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外部有利支持,并对外做出相应回报。例如,2012年继加入“首都演出联盟”之后,讲堂与海淀区文化委员会建立联系,向区领导建言成立“海淀区演出联盟”,并成为联盟常务副主席理事单位,利用多年工作经验对联盟运行提出诸多建设意见。同时,将部分国内外高品质节目纳入2013海淀区金秋演出季和2014新年演出季系列,从而获得相应资金扶持,既缓解了讲堂引进优质演出的经济压力,又以惠民票等形式有效繁荣了海淀区居民文化生活,实现了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双向互补。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刘寿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