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独家专稿 (文/逆规则)奥斯卡颁奖礼不就是美国春晚吗?不就是美国的金鸡百花么?没错,是这样。但那里的春晚不需要履行附属任务,那里是世界商业电影的中心,那里聚拢了来自全球的电影人才,那里发生的事儿,和电影有很大关系,金鸡百花上的事儿,和世界电影关系不大。
入围最佳影片的九部电影中,只有一部《地心引力》在内地公映过,《洛杉矶时报》还为此发了一条新闻。和华语电影有关的,只是《一代宗师》的两个技术类提名。从这个角度来看,奥斯卡和中国观众没有什么关系,内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像是一场尴尬的狂欢。当然,事实不是这样。受惠于网络,勤奋、饥渴的内地影迷,在奥斯卡颁奖之前,已通过各种下载工具看过那些电影的蓝光压制版或颁奖季流出的dvdscr版本。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和这些不道德的观众,让占据各门户头条的奥斯卡新闻,有了不那么可笑的存在意义。
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内地媒体对奥斯卡越来越熟,从漫长的颁奖季,到临近颁奖博彩公司开出的赔率,一路浏览过来,各媒体预测稿的准确率越来越高,甚至准得有点索然无味。《地心引力》的技术奖项和最佳导演、《为奴十二年》的最佳影片、马修•麦康纳(《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影帝、凯特•布兰切特(《蓝色茉莉》)的影后,没有一个出现意外。不过,为了点击率,媒体们心照不宣地做着相似的策划专题:小李子的悲催史,仿佛他得奖概率很高似的。原因很简单,沉没巨轮上莱昂纳多的故事,涤荡过无数中国观众的心灵,而马修在内地银幕上的亮相,仅是反响平平的《林肯律师》。
不管过程如何,奥斯卡已成每年春天的一项大事,内地媒体的热情并没随着报道次数的增多有所递减。这也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生理期,奥斯卡是面镜子,反射着中国电影的痛苦表情。值得注意的是,伴着内地市场的高速井喷,许多电影人的自我感觉愈来愈好,好到可以忽视外面世界的电影,他们发出本文开头的那两个反问时,特别掷地有声。那些擅长生意、不擅长电影的电影人,一开始对待奥斯卡犹如屌丝遥望女神,不管神情是否猥琐,总含着些可爱的淳朴,后来他们变成了暴发户,他们对一切都表示不屑。连电影都不屑,还鸟它奥斯卡?他们还说:美国的商业大片,也不在乎奥斯卡,票房才是至上标准。
对电影持有敬畏、不忘初心的一些文艺型导演,则早已对“冲奥”不抱什么念头。华语片冲奥的首要目标,无疑是最佳外语片,而内地官方送选的影片,常常是一脸炮灰相的电影。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当年其实是个不错的种子选手,却在意料中惨遭忽视。如果想入围,还得像早年的张艺谋作品一样,弄个港籍身份。按目前内地的送选趣味,每年的冲奥说法,都是一个糟糕的冷笑话。
中国不是欧洲,没有绵延数百年的贵族传统和精英意识,华语电影人难以诞生戈达尔那种一辈子讨厌奥斯卡的艺术导演。但即便是精英意识强烈的欧洲人,如迈克尔•哈内克、沃纳•赫尔佐格这样的大师或准大师,当收到一身通俗(qian bo)味和铜臭(shang ye)味的奥斯卡的邀请时,也毕恭毕敬地坐在好莱坞明星们的包围中,如果获奖也像庸俗的美国人一样感谢一通。内地没有什么大师,却有一些像大师一样瞧不起奥斯卡的观念。
适当的羡慕嫉妒恨,对于华语影人是种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还看不到追赶好莱坞工业和艺术高度的可能性。留点“冲奥”情结,也不是什么坏事。当然,重点不是这个,而是该像奥斯卡一样,不管奖励非主流还是主旋律,都保持着对电影本身的尊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