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结束后,韩正与演职人员合影 |
《挑山女人》剧照 |
看沪剧《挑山女人》没有人会不哭。无论你怎么控制,都会流下热泪。这情形,有点儿像当年大家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
2月18日,应国家大剧院邀请,上海宝山沪剧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挑山女人》,上海市委、上海文联、宝山区委、上海剧协以及宝山区文广局保驾护航。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亲自带队。陈东已经看过很多遍《挑山女人》了,所以对《挑山女人》更加爱护,也因此对《挑山女人》有足够的信心。
宝山沪剧团如今真正的名字叫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这是改革进程中的机智应变,全国有一些艺术院团为了跟上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巧妙地以“中心”的方式改掉了名字保留了事业单位编制。所以,事实上,提到宝山沪剧,人们仍沿用“宝山沪剧团”这样的叫法。
2月18日是宝山沪剧团原创大型现代沪剧《挑山女人》第一次在北京演出,在此之前,作为沪剧的《挑山女人》对于自己能不能获得北京观众的喜爱不是很有把握,但是,他们知道,自《挑山女人》问世以来,一直都深受疼爱,疼爱的意思是不止一般意义上的喜爱。
那晚,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座无虚席。其中在嘉宾席就座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国务委员杨洁篪,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前光等。戏开始之前,大家亲切交谈,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热情的言语令气氛热烈。但据说韩正书记到了国家大剧院后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北京观众能看懂沪剧吗?如果不是正好赶上韩正书记在中央党校参加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班,日理万机的书记是不大可能有时间看戏的,何况是在北京看上海的《挑山女人》。书记的担心在情理之中。
大幕拉开,“挑山女人”王美英踏着齐云山的云雾走来,从不知何处赶来的满满的北京观众跟着王美英来到了她简陋的家。《挑山女人》讲述的正是安徽休宁县齐云山脚下的真人真事:山里姑娘王美英像城里姑娘一样美丽,嫁给了老实本分的同学张华。两人都是高考落榜生,上大学是他们的心愿,心愿只能寄托在孩子身上。婚后,他们生了3个孩子。长子6岁得病,瞎了眼;二胎一次生了两个娃,一龙一凤。为了养家糊口,张华起早贪黑上山送货当挑夫,不幸摔下了山崖。婆婆原本担心漂亮儿媳留不住,丧儿之痛让她更加怪罪、防范王美英……王美英有个机会进县城当服务员,却被婆婆一通骂,骂完婆婆就离开儿媳与孙子、孙女去老屋独居了。貌似婆婆不讲理,其实是怕漂亮媳妇进城被诱惑令孩子最后失去亲妈。怎么样才能又挣钱养家又不误带孩子呢?王美英走投无路。俗话说:靠山吃山。王美英想起一条路,这条路是上山当挑夫,可是,她是女人啊!但她只有这一条路。无论雨雪雾,王美英都上山,一家四口的吃喝与两个孩子的学费全凭妈妈挑山维持。她忘记自己是女人,忘记自己曾经美貌如花,孩子们的日渐懂事与刻苦用功激励着她。挑山路上亦有知己,一个叫成子强的未婚男人一直默默欣赏并且爱着她,爱得淳朴而隐忍——每年除夕送碗红烧肉到门外。还是露出了蛛丝马迹,正当子强鼓足勇气要表白,小女儿逃课跟踪了上来,还以不念书相威胁。这样贫寒的家庭哪里能承受孩子不读书呢,那是唯一的希望啊。爱的火花还没点着,就被责任感熄灭,成子强进城打工去了,王美英更加孤独而拼命地挑物上山。每一次扁担压肩上,脚步迈得虽坚定但勉强,王美英像在与命运做最后的挣扎。终于,孩子们长大了,长子盲眼巧手为妈妈打千千结,一次山路一个结,日复一日。直到好消息传来:二儿子考上同济大学,小女儿被安徽医科大学录取,大儿子也得到盲人按摩培训的机会。喜讯传遍齐云山,乡亲纷纷来道贺,此时不见了王美英和小女儿。原来,王美英进城给女儿买一直求之不得的牛仔裤;女儿去城里想为妈妈找回成子强。牛仔裤很漂亮,成子强却没了:刚刚因为赴汤蹈火救人葬身火海……只留下一条与王美英告别时得到的扁担,上面刻着7个“等”字。婆婆颤巍巍过来道歉,王美英哭着说理解,扶起将要跪下的婆婆自己跪了下来……
台上,所有的人都唱得那样好,演得那样真;台下,所有的人都揪着心,流着泪。没有人方便去给书记、市长、部长送纸巾,嘉宾席上的贵宾们,身为七尺男儿,感动得握拳、搓手,屏住了呼吸。平常观众自由些,虽然也努力控制着,还是喉咙疼,最后泪流满面,竖着隔着好几排,横着隔着一整行,彼此都知道,彼此都在哭。大部分人哭红了眼。
演王美英的是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她实在是演得好,唱得好,“挑”得好。其情感的把握、动作的收放、声腔的控制,不可思议地准确,比真人更动人,比忘我更忘我,台下看过10遍、20遍《挑山女人》的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还是在不停地擦眼泪……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华雯曾经为《中国文化报》写过《我与挑山女人》一文,这是演员华雯的文字处女作,她用了4天4夜思考、写作,长达4000余字,详细交代了为了创作《挑山女人》多次深入生活,与人物原型一起吃住聊,与主创人员反复推敲、磨戏的过程,这篇文章侧面告诉专家和普通观众《挑山女人》为什么会具备如此强大的戏剧能量。
华雯和《挑山女人》的作为使得其实只有十几个编制的区级沪剧团得到了宝山区、上海市的鼎力支持,在《挑山女人》之外,有无数“挑夫”为“挑山女人”效力,“挑山女人”简直是被他们手拉手地拽到了山顶——这个并非大制作的舞台艺术作品浓缩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要点,观众的泪既是为一个女人挑山的劳累与辛苦而流,更是为“挑山女人”担起的丰满的价值和表现出的人格魅力而流。“挑山女人”是朴实无华、感人至深的“天下母亲”,《挑山女人》是一出台上流泪演、台下哭着看的“接地气”的好戏。自2012年10月26日首演以来,已演出百余场,接连在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并获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7个奖项,成为近年来中国戏曲舞台上难能可贵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作品。
作为首部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沪剧,《挑山女人》如此圆满地实现了梦想,看戏的观众则看到了中华民族善良、勤奋、坚韧、无私的优良品质,加深了对于责任、担当、感恩、宽容的思考和理解。新近总结提炼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挑山女人》做了最为形象的描述。
剧终,韩正书记疾步走上舞台,亲切慰问了全体演职人员,对演员的精彩演出表示感谢。韩正说,《挑山女人》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分感人。宝山沪剧团将现实题材的戏剧演绎到如此高的水平,是非常不容易的。他还充分肯定了《挑山女人》深刻的教育意义。他要求,将观看该剧作为上海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组织每个区的局、处级干部观看,让每一位领导干部流流泪,知道自己的工作如何为老百姓服务,进一步提升使命感与责任感。
韩正书记带着深深的感动消失在夜色中,他的感动与鼓励深深地感染着《挑山女人》,直到次日,《挑山女人》专家座谈会在中国剧协会议室召开,会场上下仍然反复再现着前夜的温情。陈东副部长像一年前一样,再次成为《挑山女人》座谈会上的主心骨,薛若琳等专家不吝厚爱。薛若琳甚至说,《挑山女人》还应该再得大奖,得所有大奖!众专家都笑着认同,因为,这出“苦情戏”实在是给人带来了太多的动力:自强不息的女人,积极向上的孩子,婆媳之情、男女之情、母子之情、邻里之情,小家之梦、大家之梦,所有坚韧的美好的一切,凝聚在一起,形成坚强的力量,向着梦想奔走,中国梦,即使在远远的高高的喜马拉雅,也一定会实现!
2月19日晚,《挑山女人》继续上演,哭声如雨、掌声如雷。等《挑山女人》回到上海,它将走遍上海所有区县,那些正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的干部将在泪水中沉思:人民的疾苦有多少与我相干?这是上海的幸事。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赵 忱)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