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查德-林克莱特用了12年来拍摄,仿佛带着观众走过了一场神奇的时间之旅 |
搜狐娱乐讯 (来源:《综艺》 编译:菜头)理查德-林克莱特这部讲述少年成长的影片用了12年来拍摄,仿佛带着观众走过了一场神奇的时间之旅。
在《少年时代》经历的12年光阴间,发生了许许多多,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影片延续了12年的拍摄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实验,它用摄影机捕捉了童星艾拉-科尔特雷恩(Ellar Coltrane)的成长故事,却始终没有给这个平凡德州男孩的世界增添任何人为的戏剧性的元素。我们看到的是一部长达近三个小时的影片,除了时间的流逝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外力强加于这个自然进展的过程。
一直以来,主流好莱坞奉行的是希区柯克的哲理:“戏剧性,除了摈弃生活的乏味片段之外,还能是什么呢?”而林克莱特却对那些“乏味”的瞬间毫不避讳,生活中的戏剧性片刻和琐碎时光,在他的镜头之下得到了同等分量的呈现。全片的143场戏毫无人为构造的痕迹,正是所有这些片段的叠加和堆积,才构成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我们也别忘了当年希区柯克是对谁说了这句话: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后来他拍摄了一部以自然的叙事手法讲述童年的伟大影片——《零用钱》。)
林克莱特在《少年时代》中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时间机器,影片中的怀旧片段就像一本家庭相册里压放的花朵,让观众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的少年岁月。而随着我们逐渐进入男孩梅森和姐姐萨曼莎(由导演的女儿萝勒莱扮演)12年的生活(实际拍摄时间总共只用了39天),展现在眼前的还有林克莱特创造的新鲜记忆。
影片是从梅森七岁时开始拍摄的,那时的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来自德州东部的男孩:在墙壁上涂鸦,和朋友们一起研究邮购目录的内衣页,和姐姐吵架。所有的这些记忆也许会随着时间被遗忘,也许除了为七岁那年画上句号的一幕:梅森一家要搬到休斯顿,搬家那天,他最好的朋友不停骑车追逐着他们远去的汽车。
林克莱特在这些场景中将煽情最小化,非常自然地呈现了一个男孩的真实生活:和父亲(伊森-霍克饰)谈论避孕话题,做家务活,在学校被欺负,在第一份工作中和女孩调情……影片中两场相邻的戏之间有时时隔一年,让观众不断发现人物的变化和成长。
在休斯顿,梅森的父亲从阿拉斯加回归,决心要做个“有趣的父亲”:他带回了不少礼物,带孩子们出去打保龄球,吃垃圾食品。梅森想知道父亲和母亲(帕特丽夏-阿奎特)是否会和好,而这样的问题也激发了观众的想象。观众对于影片的期待(至少在开始)是,它会和大多数故事一样,为某个全局性的设计铺垫着所有的细节。
然而,生活却无法清晰地分割为一段段的剧情,而林克莱特想要尽可能真实地捕捉梅森的童年岁月,即使那意味着牺牲更能保持观众兴趣的戏剧冲突,或是一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作为观众,我们关注着梅森的生活,希望他的一切能够顺利。然而由于缺乏传统的戏剧冲突,我们依然迫切地关注着情节的进展,每当一个长大了的梅森出现在眼前时,我们都要在内心进行重新定位。
梅森的父母都先后有过多位伴侣。母亲奥利维亚结了好几次婚,但每次婚姻都因为无法忍受对方的脾气而告终。这些分手中的第一次为影片带来了一次激烈的戏剧冲突,尤其是当梅森和姐姐不得不与继父的孩子分离,让他们继续生活在酒精和暴力的阴影中。母亲的第三任丈夫则是消失得毫无征兆,而这只是影响了梅森成长的作用之一。
梅森直到15岁那年,才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林克莱特式人物——一个毫无顾忌地表达着个人哲思的少年,即使这种行为让他注定要与他那个漂亮的小女友渐行渐远。事实上,如果影片是从梅森的少年时期开始,并以闪回的方式呈现他的童年片段,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林克莱特却坚定地选择了一种线性的叙述方式,从一个小学生开始,以一个大学新生作为终点。
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的那些父母,可能会对《少年时代》感触最深。在影片的最后,仿佛是在所有曾经看着这个男孩长大的人们的视线中,梅森离开了家。而当这一刻来临时,奥利维亚哭着说:“我以为还会继续下去”,而她也许喊出了年轻观众的心声:影片结束于19岁的梅森,而他的同龄人会发现许多他们熟悉的事物——从游戏机,流行金曲,到对于911事件的模糊印象,还有奥巴马的第一次当选(后两者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是及其重要的)。当然,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这样一部缺乏常规戏剧冲突的电影何以值得关注。对于他们来说,沉溺于《少年时代》的故事,需要时间。
与林克莱特的许多作品相同,《少年时代》无疑因为岁月而弥足珍贵。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充分反应了创作时的时代气息,如果能将本片与其过去12年中的作品共同展映,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选择同一个小演员出演不同年龄段的自己(而不是像绝大多数电影那样选择不同的演员来扮演一个人物的不同时期)并不一定能够解决与童星合作的问题:小演员科尔特雷恩在最初那几年显得较为僵硬,不太入戏,但随着他渐渐长大成为一个自信的年轻人,他在镜头面前也变得越来越自然。而萝勒雷-林克莱特的表现却恰恰相反,小时候的她非常抢戏,长大后在扮演弟弟的科尔特雷恩的身边却并不出彩。
在《少年时代》的拍摄期间,林克莱特和伊森-霍克也完成了另外一项为我们所熟悉的“壮举”:在1995年备受影迷喜爱的《爱在黎明破晓前》后拍摄了两部续集,就此以一段18年的周期谱写了一个爱情三部曲。除了英国纪录片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他的《人生七年》系列从1964年到2012年,跟随着14个英国孩子,每七年拍摄一部电影),林克莱特凭借《爱在》三部曲和《少年时代》,可以说是当下对于人生岁月最为执着的一位导演。
《少年时代》有一种粗粝、原生态的气质,让人联想到那些林克莱特崇拜的欧洲大导演的作品:法斯宾德、伯格曼、布列松。影片的选角和坚持使用的35毫米胶片让影片呈现出一致性,而尽管导演本人声称其实在开拍两年后就决定了结局,但影片并未给人丝毫刻意的感觉。
林克莱特的故事是缓缓展开的,就像在诉说小演员科尔特雷恩自己的故事,因此影片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松散。在上个月圣丹斯首映时,影片还未彻底完工(片尾的演职人员表还不完整)。《少年时代》拍摄的初衷是要发现——而不是创造——男孩梅森的命运,而现在,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观众终于迎来了这次发现之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