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们儿-叁》剧照(资料图) |
相对话剧,音乐剧的投入巨大。音乐剧首先是音乐,其次是故事,整个剧情都是由音乐来向前推动的。而原创音乐需要专业的音乐人才创作,加之专业乐队和录音棚等的加入,使得音乐剧的成本比普通话剧高出四至五倍,音乐剧相对打磨的时间也更长,国外的音乐剧都是靠着演出年头长、场次多回本挣钱的。一部《西区故事》甚至在百老汇演出了46年,而《猫》、《狮子王》等剧目也都演出二三十年了。记者曾在日本看过宝塚音乐剧,很多家庭主妇都是来看票价相对低廉又不耽误回家做晚饭的下午场,看戏时她们对演员、歌曲、剧情甚至每一句台词都如数家珍,看音乐剧对她们来说就像出门喝下午茶一样,是朋友聚会的消遣。这有点儿像我们古老的戏园子,那些戏百听不厌,戏迷不仅是来看戏的,还是来捧角儿的,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近十来年,在贺岁舞台剧市场做得风生水起的麻花团队也将目光对准了音乐剧这一潜力市场,5年前先是推出一部音乐剧《白日梦》试水,该剧获得不错口碑却并未带动票房的丰收。和那些麻花贺岁剧相比,虽然《白日梦》顶着“麻花”这块金字招牌,却与之前的票房预期有很大距离,但“麻花”团队没有气馁,甚至由团队老板张晨亲自跨界做导演,精心打磨三年,连续推出《爷们儿》三个版本,去年8月全新音乐剧《爷们儿·叁》亮相,收到观众比较热烈的回应,该剧至今已演出50场,预计今年要演够150场。据了解,《爷们儿·叁》经过三年多时间总算“快回本儿”了,不过张晨乐观地预期:“到今年年底就肯定赚钱了。”
音乐剧等于“没人买票”
之前的“麻花舞台剧”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十年前“麻花团队”找到了话剧市场没有的喜剧模式,他们的创作理念更多是生产一个“快乐产品”,而非一个艺术品。这样的盈利模式也关系到做每一部戏的每一个环节,所以5年前,“麻花”创始人之一张晨提出做音乐剧,受到开心麻花从管理层到执行团队的反对。做音乐剧的想法是团队共识,但开始做的时间节点,大家都认为为时尚早,可是张晨坚持要早动手。在当时,“音乐剧”三个字几乎完全等同于“没人买票”。
张晨有自己坚持的理由,“那时候我经常在国外到处走,也看了一些音乐剧,总觉得音乐剧这种形式更有生命力,演出持续的时间长。当然前提是剧目要足够好,因为我知道在国外音乐剧的成活率差不多百分之一,很低。”另外,一个做音乐剧的原因就是演出市场上的许多剧团已经使“爆笑”、“贺岁”标签泛滥,开心麻花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同时,更需要创新。于是,第一部音乐剧《白日梦》就这样在张晨的一意孤行下立项了,然而正如团队预计的那样,票房不佳。张晨说:“事实证明,当初他们说的没有错;但现在五年音乐剧做下来,证明我说的也没有错。”
《爷们儿·叁》主创玩跨界
选择原创音乐剧,就要有创作人才。现在《爷们儿·叁》的主创都是跨界型人才,张晨说:“因为音乐剧之前在国内没有市场,院校里该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转型了,我们说的专业人才是指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爷们儿·叁》的制作人朱峰曾在百老汇从事表演及幕后运营工作多年,是继费翔、王洛勇之后真正参加过百老汇大剧演出的华人男演员;该剧导演吴昱翰,曾参与开心麻花多部舞台剧的编排与表演,非常了解包袱创作之道,使该剧保持了开心麻花一贯的爆笑风格;该剧音乐总监郑一肖,是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才女,独自为《爷们儿·叁》量身定制了30多首原创歌曲。”
《爷们儿·叁》的女主角选择了跨界女高音潘晓芬,她原本是唱美声的,此次跨界流行音乐,刚刚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女高音”并获得“金唱片”奖。剧中的京剧元素也十分重要,在剧中饰演京剧名伶的刘欣然,是北大毕业的程派男旦名票,曾受到京剧名家梅葆玖、马玉琪先生的指点,被誉为最美乾旦的他从眉梢眼角到骨子里都透着异样的魅力。此外,刘思维、王元虎、何子君、戴莹等都是在开心麻花舞台上成长起来的演员。他们从毫无演出经验,到可以在舞台上挑大梁,开心麻花用了六七年时间去培养、储备这些演艺力量。
“麻花基因”让音乐剧接地气儿
音乐剧需要不断精打细磨,麻花音乐剧《白日梦》有两个版本,《爷们儿》有三个版本,甚至《爷们儿》最后一个版本的故事、音乐、舞蹈和第一版已经完全不一样,所以叫《爷们儿·叁》。谈到剧目的不断改版,张晨说:“《爷们儿·叁》是一部历史题材的舞台剧,从题材选择上我们的调门实际上定高了,也正因为难度较大,这部剧大改了三版,细节更是调了无数次,直到第三版才逐渐成熟起来。我们所进行的改版也是符合音乐剧创作规律的,经典的百老汇剧目都要经过无数遍的改编、完善,才得以成为经典。”
《爷们儿·叁》虽然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戏班故事,依然坚持了开心麻花接地气儿的鲜明特色,“微信”、“爸爸去哪儿”等事件的进入,男主角呈现麻花史上最强大神曲串烧,不仅《忐忑》、《辣妹子》等一一中枪,连新晋神曲《狐狸怎么叫》、《gentleman绅士》等也被一网打尽,“挑战”观众视听极限。观众仿佛正目睹着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儿,毫无距离感,这种文化上的可代入性,让观众获得了轻松的观剧体验。多次改动并植入“麻花基因”之后,《爷们儿》终于从“温情微笑”的喜剧模式,变成现场的“爆笑”模式,受到观众喜爱。
改造过程像小辣京菜变川菜
自2013年8月以来,《爷们儿·叁》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演出将近50场,并且票房一直看涨。可以说,《爷们儿·叁》是本土原创音乐剧中票房表现最为突出的一部。
张晨形容改造这出戏的过程,“就好比把一道带点辣味的京菜改造成地道的川菜”,而这种改变完全是为了演出市场和观众的口味所定的。
在国外的音乐剧正式上演之前,主创团队都会随机抽取一些观众为演出挑刺儿,同时填写调查问卷,不断修改打磨。一旦演出成型,在上演过程中,是要严格按照这个模板演出的,做到分毫不差。外方通常也非常重视版权,最近国内的一家演出公司斥资200多万购买了音乐剧《芝加哥》的版权,但舞台搭好了,却因为制作道具达不到版权方要求,频频修改之后依然无法调和,最后只能取消演出,所蒙受的巨大经济损失和打官司耗费的精力将成为我们本土音乐剧的前车之鉴。
张晨希望开心麻花爆笑音乐剧《爷们儿·叁》在京城贺岁演出季中成为“最精彩剧目”,同时也希望该剧能打破本土音乐剧票房毒药谶语,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和麻花舞台剧相比,麻花音乐剧虽然“回本难,赚钱慢”,但那些贺岁喜剧也很少有能演出好几年的,因为那些剧目都带着当年的笑料,经不住时间,所以长期以来在麻花的舞台上很难看到“保留剧目”。但《爷们儿·叁》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打造独树一帜的麻花音乐剧,大俗大雅的碰撞,这将是“麻花”的另一块招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