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的专业技术技巧,学校可以教。表演的观念、对社会和人的认知等艺术综合修养,学校则只能指明方向、加以引导。很多艺术家说,表演是心理学、人学、社会学。他们为什么把表演学放到这样一个高度呢?因为人是复杂的、多变的、不确定的,且不重复的。这也是表演教育工作者最自豪的——每创作一个人物都是新鲜的,不会重样。
演员要有演员的生活习惯,那就是要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进而透过现象深入生活、挖掘生活,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即生活的本质,要习惯根据剧本去体验或间接体验相关的人和事。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创作观念和表演艺术观念,这些观念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同时,也要警惕学生对生活的误解,以致形成错误的表演观、创作观。我们常说,希望演员能扎到生活里去,并不是要他们去毫无目的地、装腔作势地瞎混。
例如一些学生,打扮时髦,说话声音找位置,无论是阴天还是在屋子里都戴个墨镜。他们认为这才是演员的做派,演员的“范儿”。实际上,演员只是一种职业,并无高于别人之处。在舞台上的时候,演员是演员,生活里就应该是一个正常的人、普通的人。
演员要有演员的生活方式,但一定不是外在的。老一辈艺术家于是之说,演员要热爱生活,演员往那儿一站,他的生活修养、艺术修养等等都是掩饰不住的。很难想象让一个生活中自私自利的人演雷锋,他再怎么在舞台上“大公无私”,也会把生活态度带到角色上来,不要指望他能创造出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
演员石挥说,他捡过煤球,给别人当过跟包的,他的表演老师就是京剧和天桥。旧社会的天桥,像《清明上河图》中的众生百态,三教九流。对于别人来说,三教九流是一个负面的评价,对演员来说却是一个财富。天桥的生活,天桥的各色人和事,学校教不了。因此,石挥所强调的,是演员对社会和人的认知,生活对创造角色的重要性。
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但一些演员和角色之间的距离却远了,跟生活的距离太大,塑造的人物不接地气儿!比如,拍戏前,很少有演员去深入体验生活,谈艺术像是谈买卖,多少钱成交,不管演什么角色,穿上衣服就演。很多演员自以为演技娴熟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实际上,没有剧本中的生活基础,又要硬撑着演,完全用技术替代艺术,技巧熟练却不走心,根本谈不上对人物形象的创造。结果,演什么都一个样,“戏油子”就诞生了。
有一件事给我很大触动。一个学生饰演《雷雨》中的周朴园,遭到老师否定。原因很简单:笼统、概念化,不符合人物。一天,这个苦闷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真的不知道周朴园应该怎么演!”我问他,周朴园是一个什么人?他说是资本家,靠矿难发昧心钱。我说还有呢?你说的这些都是舞台事实,剧本上都有,大家都知道。说点剧本上没有的,你的想象、你对人物的理解。他想了半天说,他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我说,你给我表演一个心狠手辣,概念化的东西是没法演的。
但恰恰是这个学生,曾经用了两个小时兴致勃勃地向我讲他的女朋友。他对女朋友太了解了、太认真了,详细地向我讲述他的女朋友的长相神态、脾气秉性、性格爱好等等。通过他的讲述,我在脑海里逐渐勾画出了一个任性女孩子的形象。
通过这个对比,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通过剧本上已有的事实、事件去挖掘、想象、丰富剧本上没有的人物的隐性生活,并营造这个人物的生活,这才是创造,才是演员要干的事。如果这位同学对周朴园的生活也能滔滔不绝地讲两个小时,我不相信他拿不下这个角色。作家创作出来的是文学形象,观众要看的是演员创造的视觉形象,这要求演员要把角色的生活环境、生活氛围营造出来。所以说,如果失去对生活这个创作源泉的依靠,演员还能依靠什么呢?
学校里,教师能够相对完整地教授表演的专业技术技巧,但是绝对不能将技术作为创作的唯一手段。也就是说,光靠表演技巧是完不成人物形象塑造的。技术、技巧只是表现人物的低层次手段,高层次手段则涉及对社会、人性的理解和认知等综合的文化艺术修养。老艺术家总说,表演是杂学,什么都得懂点儿,生活面和知识面都要广。北京人艺的一些老艺术家,上到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下到斗蛐蛐、玩蝈蝈,兴趣非常广泛。各色人等、生活百态这种日常的积累,说不准在哪个人物、哪个戏当中就会用到。所以说,学校可以教表演技巧,却教不了对生活的认知,但教师可以积极加以引导。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郝 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