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诞辰110周年,无意中看到一篇介绍他上世纪30年代访问欧洲并撰写的《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始末的文章,不由得想起3年前第一次在《程砚秋戏剧文集》里看到“报告书”全文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另一个深刻印象是,一位艺术大师,以负责任的公民精神,在“报告书”中花了很大篇幅介绍欧洲人如何保护艺人的生活和福利。
在程先生访欧前,另一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已经多次出国演出过,所到之处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并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京剧的地位。不过,程先生出国的目的与梅先生不同,几乎没有演出,重点落在对法、德两国戏剧、音乐等的考察上。程先生出国前,国内有些知识分子抱着民族虚无无义的态度,公开责难京剧、汉字、中医药,而他们本身对这些并不足够了解。面对这些诋毁,程先生很苦恼,这才萌生了游学西方的念头。
在欧洲多地观摩演出15个月并与名家交流后,程大师在“报告书”结尾处提出了著名的19项戏曲改进建议,其中第一项建议就是“国家应以戏曲、音乐为一般教育手段”。因为大师在欧洲看到的是“人人能谈莫里哀、莎士比亚、易卜生……人人会奏几样乐器……”的景象,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他认为,“这完全是国家的教育政策的结果”。
很多年来,很多人都写文章反复强调要继承并且复兴京剧,但是都没有达到程大师的高度。当多数人从小学开始读书认字起就与本土文化割裂开来,传统土壤里孕育出的京剧谈何复兴?去年央视的“少京赛”汇聚了上亿观看人次,足见大家都是重视孩子教育的,愿意让孩子多学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只有舶来品如钢琴、芭蕾等可供孩子们艺术营养。因此,非常希望北京市大力提倡的“京剧进课堂”这类教育计划不要成为孤品,而是要因地制宜地在全国推广。
在“报告书”里,程大师对欧洲各地的剧场、舞美等多有介绍,且热情洋溢地予以褒奖,特别是将他们的灯光称为“神乎其技”。不过,他也不是一边倒。在法国看过莫里哀的《悭吝人》和《强迫婚姻》后,程先生给出了评价:“虽名剧,但远不如《荒山泪》之意义。”他还郑重地强调,“勉强去学别人徒然是束缚自己”,因为“这是犹之乎小孩儿吃奶,是本能的。”
有趣的是,程先生对艺人福利制度的考察是从巴黎的一张戏剧票开始的。在他的笔下,普通戏票大约30法郎,而一张可看多场的年票才100法郎,显然便宜的年票是多数人的“菜”,而票价的低廉又保证了巴黎城内各剧院拥有稳定的客源。对比现实,只能叹一声,程大师钟爱的年票仍是踪迹难寻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